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消極完美主義芻論

孫 穎 馮晨旭  2012年06月12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

  在現實社會中有這麼一類人,總是非常仔細地檢查任何事情的細枝末節,有時竟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而且缺少一種適時放棄的智慧。他們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學意義上的“完美”,而是一種非常刻板而教條式的“完美”。隨著這樣的個體在社會人群中,特別是在資質優異群體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消極完美主義”一詞迅速進入不同領域學者們的研究視野。

  關於消極完美主義,許多學者都對其下過定義,認可度比較高的是Burns、Horney、訾非、王敬群、梁寶勇等學者的研究。他們都認為,消極完美主義是個體罹患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人格變量,消極完美主義者習慣於給自己制定一些不切合實際情況的高標准,為了避免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任何不完美而無謂地耗竭自己的生命,而且,由於他們對於失敗和錯誤有種超乎常態的恐懼和緊張,不僅降低了個體心理調適的速度與能力,還提高了做事失敗的可能性,讓自己掉入一種惡性循環,成為心理問題的多發人群。

  我們承擔的有關課題研究也發現,消極完美主義者的正性情緒體驗較少,且由於過分在意缺點,使他們不能全神貫注地工作,過重的思想負擔導致心情緊張、壓抑。結果,比任何人都期冀成功的他們反而很難取得成功,失敗的結局又加重了他們對缺點的過度恐懼,如此往復,自然使他們整日被抑郁、焦慮等惡劣心境所籠罩。

  既然如此,探索消極完美主義的形成機制對於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就變得很有必要。

  關於消極完美主義的形成機制,目前比較認可的觀點是消極完美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習得的。方新等論証了消極完美主義的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重要的相關,認為它是個體在生命早期與父母的互動中習得的。國外研究對於消極完美主義的習得過程提出了社會期望、社會學習、社會反應三種主要的模型,對消極完美主義的形成作出如下解釋。

  其一,過高的社會期望導致消極完美主義。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階段,大部分父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賦予一定的期望。如果期望在適度的范圍內,將有助於兒童良好人格特質的形成,但如果期望過高,超出孩子的實際情況,則會讓孩子不知不覺形成消極完美主義的特質。例如,父母隻在兒童表現完美時才給予贊賞,在兒童犯錯誤的時候大加指責,甚至是暴力懲罰,兒童便會在潛意識裡構建一個概念,即父母對自己的贊賞是有條件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產生“隻有盡善盡美才能夠贏得父母的認可,犯錯誤很可怕”的信念,這種信念一旦在其認知中固化,消極完美主義的元素就被注入到這類兒童的人格結構中,使他們成為消極完美主義的“候選人”。

  其二,對父母等重要他人的模仿學習導致消極完美主義。社會學習模型以社會學習理論為依據,認為模仿學習是兒童習得很多行為的機制,消極完美主義也不例外。例如,很多父母自身就是消極完美主義者,他不問周圍環境等客觀狀況,不僅不切實際地要求自己將事情做到完美無缺,而且還會因為擔心犯錯而整日焦慮不安。在消極完美主義的父母身邊生活的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對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行為模式進行模仿學習,消極完美主義也就以這樣的方式漸漸地“遷移”到兒童的行為模式及人格結構中。

  其三,對惡劣環境無可奈何的應對導致消極完美主義。社會反應模型提出兒童的消極完美主義是對嚴酷的環境條件以及逆境作出的無可奈何的應對反應。原因在於,這些兒童生長在愛被剝奪、飽受心理折磨或者基本保障不足的家庭環境中,在惡劣環境中的求生本能,驅使這些兒童尋找可以使惡劣環境獲得改善,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改變的應對機制。正如阿德勒所描述的那樣,人在幼年時對環境的無能感產生的自卑感,會使他努力成為全能的人來抵御外界惡劣的生存環境。這種應對方式一旦形成,即使后來的環境有所改善,他們頭腦中對可能變得惡劣的現實環境的恐懼也依然根深蒂固。假想的天敵,加上他們自身的成就焦慮,使其在生活中總是近乎苛求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完美無缺。這些要求通常並非出於生活本身的意義,而只是為了填補他們內心的自卑,以減少被他們假想出來的現實環境給自己造成的痛苦。

  從上述三個模型可知,消極完美主義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習得的,它的形成也不是單純地來源於一個要素。消極完美主義是否被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要基於父母、兒童本身、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避免產生更多的消極完美主義者呢?

  避免消極完美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個體、家庭和社會文化長期共同努力的過程。

  首先,在個體層面,必須對嚴重的消極完美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訾非認為消極完美主義者往往對事物基本形狀的完美也過分在意,他們經常報告自己在面對不完美的物體時,心臟有撕扯、扭曲和割裂等感覺。這充分說明消極完美主義者觀察和對待不完美事物時的排斥、拒絕的心態。為此,心理咨詢中要採用內感脫敏的方法幫助他們擺脫消極完美主義思維困擾。在幫助當事人擺脫對具體的不完美事物的過分敏感的基礎上,需要將治療逐漸延伸至改善消極完美主義者對待更為抽象事物的感知上,如計劃的完整性、人際關系的完美等,以達到深層認知上對消極完美主義的脫敏治療。

  其次,在家庭層面,應當從改善父母的教養方式入手。中國社會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成敗就是整個家庭的成敗,這使得家長對孩子寄予較高的期望,撫養及教育過程中生怕出錯,無形中便制造了一種痛恨錯誤、處處追求高標准的家庭教育氛圍。在這種教育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被塑造成為一名消極完美主義者,是不足為奇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應當避免不良的教養方式。第一,避免自己的消極完美主義傾向對孩子造成影響,在孩子面前不要過分表現自己對失敗的恐懼﹔第二,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多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孩子取得的進步而非所犯的錯誤上,實行鼓勵教育。當孩子犯了錯誤,要幫助孩子從所犯錯誤中積極反思、汲取經驗,使孩子從失敗中學習人生哲理,這樣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將更多精力放在追求成功上,而不是面對自己的失敗戰栗恐慌上﹔第三,在給孩子制定目標時,應是適當而非過高的,這樣可以讓孩子漸漸養成制定恰當目標的習慣,增加其通過努力實現目標的幾率,享受到更多的成就感,擁有“靜心於過程,坦然於結果”的良好心態,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就自然不會變成消極完美主義的犧牲品。

  最后,在社會意識層面,應當在社會文化的引導上下功夫。當今社會文化中存在鼓吹完美的傾向,一個人如果少犯錯誤、做事完美,就容易獲得更多成功機會。特別是社會文化中的學歷等級觀念與求職擇業的潛規則,過分強調隻有學業優異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過體面的生活,這樣的理念讓那些“落后生”不僅在學業領域飽受自尊喪失之痛,而且不得不面對得不到好的工作機會、沒有好的生存條件等現實困境。訾非認為,整個社會文化對學業上絕對完美的追捧,不允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缺點產生,就會使得消極完美主義在社會大環境中蔓延,造成年輕人過度競爭、時間浪費,以及普遍的心理耗竭等惡果。特別是當這種動機被不斷地泛化到指向他人的消極完美主義情結時,個體還會對他人苛刻要求。可想而知,在社會群體中,這種“嚴於律己”,又不能“寬以待人”的個體越多,人際摩擦就越多,社會不和諧、不安定的隱患也就越多。所以,消極完美主義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克服消極完美主義,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社會文化應當允許不完美的存在,並給他人和自己改正錯誤的機會,讓青年人學會以積極的態度接納“錯誤”。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規劃項目《大學生生命感的時代解讀及提升路徑研究》(11YJA190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