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華盛頓3月7日電 (記者王恬、張旸)美國和平研究所、尼克鬆基金會和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7日在華盛頓舉辦主題為“改變世界的一周:尼克鬆總統對話歷史性訪問和中美關系的未來”的研討會。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向研討會發表了視頻講話。
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在會議現場致辭中表示,中國領導人和尼克鬆總統的這一歷史性創舉不僅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他們的遠見卓識、克服艱難險阻的勇氣和與時俱進的決心,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在一定意義上中美已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中美關系不是、也不應成為“零和游戲”。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中美雙方能夠管控好分歧,兩國就完全能夠走出一條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
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在致辭中首先回憶了尼克鬆訪華時,她還是一個“窮學生”,特意租來電視每晚收看尼克鬆訪華的情形。她指出,當前美中兩國經濟與社會緊密相聯,面臨許多需要共同去解決的挑戰。她認為,支持中國的崛起同促進美國的利益之間並不存在內在的矛盾,一個繁榮的中國有利於美國,一個繁榮的美國也有利於中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回顧了尼克鬆的訪華,他認為尼克鬆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世界歷史走向。基辛格在展望美中關系未來時說,美中應一道維護好兩國關系,美國政府應確保對華政策延續性。
在關於美國公眾對中國認知的分組討論中,曾隨行報道尼克鬆訪華的美國記者杰拉德·謝克特描述了當時“極其興奮”的心情,曾報道鄧小平訪美的美國記者吉姆·勞裡則回憶了鄧小平訪問休斯敦時美國媒體“熱情洋溢”的報道。曾擔任《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的鮑偉杰在發言中指出,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越來越多,但由於中國有其復雜性,因此一些對中國的概括性描述並不准確。
在關於中美經濟關系的分組討論上,多位經濟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加入世貿組織等舉措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美經貿合作可以保持雙贏的格局,未來仍具有巨大的潛力。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