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寧,教授,1952年生於江蘇南京,197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8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日本慶應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鄭南寧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中國大學要堅持內涵發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引發我們對教育的內涵和質量的思考。如何通過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學必須做出嚴肅回答。
真教育體現人文精神
教育的本質是把人培養成社會人的過程,是一個人格養成的過程。教育要為保障人人享有發揮自己才能、掌握自己命運而提供必需的思想、判斷、人文情懷和勞動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的本質是讓受教育者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成為“全人”,走向社會。
真正的教育不是說能夠讀懂幾本書,根據專業知識去就業,而是使受教育者的心中要有人文關懷,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的發展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與核心,教育的人文思想是要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學術批判和科學求真。一所優秀的大學應當發揮大學的人文精神對人才培養、現代社會發展及先進文化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大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和科技創新的場所,也應追求人文關懷的終極價值,並成為人類社會公正與理想的源泉。
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唯一的教育目標,忽視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的教育是一種片面的教育觀。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引導,會使學生關心他人的意識淡薄,缺乏對人生價值追求的思考和對人類文化價值的理解,也會使一些教師的價值觀和他們的人生追求產生弱化,這些都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要求。
在伴隨中國日益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中,中國的一流大學必須要有我們自己的人文價值訴求和人文主義。大學的教育教學要承載應有的人文精神,使大學真正成為國家的智力源泉和執政的“智庫”。大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需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堅持大學自己的人文主義,這是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教育內涵,也是我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這樣才能真正回答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價值訴求。
用教育教學傳承人文精神
大學的人文精神不是依賴簡單的國學知識和泛道德化的教育形成,也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一所大學的人文精神是這所學校代代相傳的大學文化、教育理念和學術傳統風氣,還有學生社團活動、卓越教師的個人魅力、同學之間的交流、校園裡令人流連忘返的老樓舊屋。
在大學的人文教育中,我們必須加強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哲學、心理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社會發展成敗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清楚當今社會發生的變化,形成完整的價值觀。特別是在理想主義和價值追問不斷被遺忘甚至被嘲弄的今天,我們更要注重大學生人文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激勵和發現當代青年人所應有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追求。
大學的人文精神教育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的理性思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進步,大學培養的千萬人才支撐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但是教育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完美的地方。
盡管如此,這也不應成為一味抱怨和批判中國教育的理由,當前中國教育所存在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國家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包括受教育對象的共同責任。
教育是一個過程
教育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了解和洞察教育對象的個性,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群體與過去相比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面對許多大學生成長的困惑,師生的互動也是教育內涵的重要內容。因為科學精神的傳播和人文素養的感受,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接觸,這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的。
教師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職業,更應是一個具有行動力和創造力的教育實踐者。針對各方面的紛繁變化,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學會與時俱進地積極應對。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而培養學生首先要把課堂教學搞好。課上不好,一切無從談起。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科學。教師要融匯知識,要激發學生的一種沖動和激情,讓學生聽完這門課,豁然開朗。
教育本身是一個緩慢、優雅和美妙的過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態,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把“書”讀好,把“社會”讀懂,使他們真正能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人。這就需要我們把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扎根於每一位教師的心中,體現在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提高教育質量不僅依靠每個教育工作者深厚的直覺和傾心的付出,還要把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感情融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深入思考以什麼樣的教育在特定的校園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實施“2+4+X”人才培養新模式、建立學生創新實踐的“工程坊”、推行本科生“書院制”、倡導“體育精神”的人才培養等四項系統重大改革,這是基於百年交大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基礎,在新時期對教育內涵的思考和提高質量的行動,它不是關注眼前的發展利益,也不是一次“驚濤駭浪”走過場的改革,而是實事求是、深刻又緩慢並逐步深入的“靜悄悄”的變革。
一所大學的建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這所大學文化和精神的形成與產物,它能為社會公眾評價這所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留下傳奇的“故事”。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大學不能用世俗的觀點左右自身的發展。大學作為社會理想的存在,要以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發展,關注自身的育人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成長。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