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健全預算公開機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民主法制建設的穩步推進,財政預算公開不僅是保証人民群眾知情權、監督權的客觀需要,而且成為各級政府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財政運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的內在要求。依法積極穩妥地推進預算公開,需要從觀念、制度和技術等方面作出努力。
充分認識預算公開的重要意義,增強預算公開的主動性。預算是由各級權力機關審議批准並在相應范圍內付諸實施的財政收支計劃,具有法律效力,既為政府的年度履職活動提供財政支持,也為政府的財政收支活動劃定邊界。預算公開是執行預算法律制度的內在要求,於國於民都是有益的。通過預算公開,讓納稅人清晰地了解財政資金的去向,有利於增進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各級政府公開財政預算,建立與納稅人的直接聯系,主動置身於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有利於保証行政權力的正確行使、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從保証依法履職、推進改革發展、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高度,充分認識預算公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去掉思想包袱,回應社會關切,增強預算公開的主動性。
建立健全預算及相關法律制度,為預算公開提供法律依據。預算公開必須依法進行,誰來公開、公開什麼、怎麼公開、不公開如何處理等都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范。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預算及相關法律制度。一是在預算法的修訂完善中適時把“預算公開”作為一項基本原則確定下來,為國家依法實行預算公開和納稅人申請預算公開提供基本法律依據。適應國家預算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我國正在進行預算法的修訂工作。將預算公開的精神實質和原則要求通過這次法律修訂確定下來,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立法,為預算公開的具體運作提供制度保障。財政預算是各級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定內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將財政預算、決算報告規定為縣級以上政府及其部門應當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但需要公開的財政預算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通過什麼方式公開、如何監督和保障公開等問題,仍有待於通過該條例的完善或者預算信息公開的專門立法加以具體化,以進一步提高預算公開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正確處理預算公開與保守國家秘密之間的關系,科學界定預算公開的范圍。我國的保守國家秘密法對於需要列入國家秘密、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項范圍和密級作出了原則規定,具體范圍需要由國家保密機關及相關部門加以界定,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可見,預算公開並非毫無保留地公開,而是在依法確定屬於國家秘密的事項和范圍后公開。對於不屬於國家秘密范圍的預算信息,應依法予以公開,堅決杜絕假借保守國家秘密的名義阻礙預算公開的行為發生。
加強預算公開信息系統建設,為預算公開提供技術支持。預算公開離不開便捷有效的信息平台等技術支持。因此,各級政府應當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財政預算的信息化和公開化水平。一是順應預算改革形勢,總結預算運行管理經驗,創新預算編制方式,提供公眾願意看、看得懂的預算信息。適當延長預算周期、調整預算年度、統一預算口徑、細化預算內容、改進預算方法、完善預算流程,努力提供一個既遵循預算科學要求又適宜公眾閱讀理解的預算案。二是整合政府信息網絡資源,建立預算公開信息平台,為人民群眾了解和參與財政預算提供便利。建立政府預算信息共享機制和預算公開信息平台,將各級政府的預算報告、部門預算、預算執行與調整情況、決算報告等可以公開的信息匯總置於統一的國家信息平台上,以保証政府預算信息的權威性,形成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
(本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我國預算法律制度改革與發展研究》的成果)
(責編:秦華、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