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它關系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我國未來人才體系構建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創業教育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創業教育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究其原因,是創業教育面臨著三大困境:
首先是觀念性困境,即社會普遍存在的功利性創業教育觀念。在一般的社會認知中,更傾向於對創業教育進行直接的商業價值評判。就創業教育的實施者而言,教育管理者大都認為創業教育是針對少數創業者的行為,很難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質培養的內在價值,因而不願在教學層面推進普遍的創業教育。就創業教育的對象而言,功利性的價值判斷局限了許多人的視野,導致他們誤以為創業教育就是能立即帶來商業收益的活動。殊不知,一個人一旦擁有了創業素質,就有可能在不同的崗位上更好地發展。
其次是資源性困境,即缺乏開展創業教育所需的師資、教材、資金和場地等條件。師資是創業教育的關鍵要素,創業教育要求相關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目前我國創業教育教師隊伍不僅數量不足,而且知識結構未能滿足創業教育學科的要求。創業教育不僅師資力量薄弱,而且缺乏教材,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優質教材,創業課程的教材選用較為隨意,缺乏學科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另外,創業教育因為普遍缺乏基礎性的實施機構,因而很難獲得專項資金和工作場地。
制度性困境也是創業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制度性困境是指我們尚未建立起創業教育進入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度安排。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人才培養目標、師生激勵導向、質量評價體系一般都沒有將創業教育納入其中。從學科角度看,創業教育是眾多學科的綜合。由於我國的創業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創業學學科建設不健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比較隨意的問題。創業教育較多停留在對創業計劃競賽的指導和就業指導層面上,沒有開設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很難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質。從創業教育的形式看,多數採用開辦講座,組織“創業計劃大賽”和“科技創新項目”活動等臨時性安排,很少採取規范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此導致創業教育局限在少數學生,未能實現“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育人目標。
高校創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創業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素質教育,應該貫穿於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的育人全過程。依托創業教育的教學平台,對素質教育進行新的實踐性深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使他們在今后各種工作環境中更具有靈活性和競爭力。
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很強,它決定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必須延伸創業實踐的服務平台。通過必要的實踐環節幫助受教育者積累經驗,增強能力,鑄就品格。通過鼓勵和幫助具有創業意願的同學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嘗試與社會的對接,設立和參與一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創業項目,對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大有裨益,有利於個人的生涯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校長)
(責編:秦華、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