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擴大內需、平衡增長與主權信貸

賈根良  2012年06月08日09:36  來源:光明日報

  



  賈根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兩主席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演化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學和中國經濟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雜志發表論文130多篇﹔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演化經濟學的綜合:第三種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勞動分工、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和《演化經濟學:經濟學革命的策源地》等,主編並主譯“演化經濟學譯叢”,合作主編“經濟思想史研究叢書”和“中國演化與創新經濟學叢書”。


  納克斯的《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經典代表作之一。1951年7月—8月,時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納克斯應巴西經濟研究所的邀請,在裡約熱內盧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資本形成問題做了六次講演,本書主要就是根據這些講演稿修訂而成的,第一版於1953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1966年,商務印書館根據該書1960年的第七版,作為內部讀物翻譯成中文出版。

  拉格納·納克斯是發展經濟學的先驅之一和國際金融專家,人們對其經典著作《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中所提出的“貧困的惡性循環”和平衡增長學說耳熟能詳。今天重讀此書,仍會發現其對目前世界經濟極具啟發價值,特別是隨著我國外需刺激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斷下降,以及外匯儲備激增所帶來的問題日益暴露,重讀此書對當下更有特殊意義。

  納克斯的這本著作實際上討論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擴大內需戰略中的資本形成問題。理解本書的寫作背景,必須對納克斯有關三種經濟發展戰略成功的可能性和政策含義有所了解:第一種戰略是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出口導向型戰略,納克斯認為這種戰略在“二戰”后已不可行,事實也証明了這一點﹔第二種戰略是發展中國家利用低工資勞動力,追求勞動密集型工業品出口戰略,這種戰略需要發達國家給予支持,或至少不歧視,但納克斯認為這種支持無法得到保証,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低工資成本工業在面臨被進口品沖垮的危險時,有可能實施保護主義政策﹔納克斯提出了第三種戰略,即工業產出為國內市場生產,也就是內需主導型的工業化戰略。納克斯就是在第三種戰略下討論資本形成問題的。

  納克斯所謂的資本是指工具、儀器和機器設備等各式各樣能夠大大增加生產力效果的實際資本。納克斯提出,為國內市場(也就是內需)生產所使用的資本設備受到國內市場容量狹小和國內購買力缺乏的限制,其原因並不在於貨幣的數量,而在於實際的購買力。那麼,市場容量和國內購買力由什麼決定呢?假如我們從實際經濟中抽掉貨幣金融因素,就能觀察到,實體經濟實際是由復雜的物物交換網絡所構成的,在這種網絡中,每一產業交換其他產業產品的能力也即購買力,取決於該產業專業化分工的生產率,生產率越高,該產業交換其他產品獲取的收益就越高。但根據斯密的“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定理,該產業生產率的提高反過來又取決於其他產業的購買力,這是因為在為國內生產的時候,其他產業的購買力無疑是其市場規模,如果其他產業沒有購買力,那麼該產業的生產規模就不能擴大、生產率就無法提高,或者其高生產率的產品會因產能過剩而虧損。其他產業如果要有購買力同樣也取決於其生產率,但其生產率反過來又取決於別的產業的購買力。簡言之,國內各產業之間互為市場是內需擴大的基本途徑,當各產業之間的發展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經濟系統就會進入良性循環,各產業的購買力和市場規模會得到累積性擴大,其資本形成率就會加快。

  過去,由於把納克斯的平衡增長戰略與大規模的政府干預或計劃經濟聯系在一起,人們採取了“把嬰兒連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態度,拋棄了平衡增長的概念。但實際上,納克斯在該書中並沒有強調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優先性。在該書及以后的文章中,納克斯一再強調他對平衡增長實現的方式漠不關心,只是簡單地表明,平衡增長是內需和資本形成所需要的。他認為完全依靠市場力量不可能達到平衡增長,因此他把政府作用看作推動平衡增長的一種選擇。但他又說,作為創造誘導性投資的手段,平衡增長主要是與私人企業體制相關。

  平衡增長的概念對於今天的中國仍具有重要意義。在1992年以前,我國主要是依靠內需而非出口而得到發展的,農業和農村收入的增長是工業擴張的基本動力。但自1992年以后,農民收入增長率的逐年下降成為工業制成品被迫依靠外需的重要因素。工業和農業相互提供市場是內需主導型工業化戰略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國擴大內需的戰略應高度重視農業的戰略性地位。此外,出口導向型經濟還導致我國深陷對外國低端產品市場的依賴之中,使經濟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下降。為此,我國在擴大內需的戰略中,需要重新強調國民經濟平衡發展的基本原則,通過讓高端產業、農業與原先用於出口的廉價工業制成品之間相互提供市場,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從而達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

  納克斯這本著作還為我國實施主權信貸、破除外資依賴的思想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納克斯從實體經濟的視角為主權信貸理論和政策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產業部門之間由於相對平衡增長而產生的收益的戰略性互補,可以為經濟系統提供自我融資,貨幣金融的職能就是為這種購買力和市場規模的累積性擴大提供資金。納克斯指出,資本是在國內形成的,甚至連部分地依賴外資都是可以不必的。因此,發展中國家通過創造內需的政策可以擺脫對外資的依賴。

  納克斯在書中提出了一種重要的思想:發展基本上是需求約束而非供給約束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來自工業國的外部需求沒辦法趕上發展中國家勞動和資本擴張的步伐。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當發展中國家經歷著持續的產能過剩和消費不足時,發達國家通過借債等過度消費的方式維持著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運轉。但在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這種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了,在此情況下重讀納克斯這本著作,將對我國加快轉向內需主導型經濟提供許多重要的理論啟示和政策借鑒。

  (上期重讀《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見2012年3月30日本版)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