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歷史的生態學解釋國際學術論壇”在京舉行。70余位來自中、美、德等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代表與會。
作為一個方興未艾的學科,生態史研究在為歷史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公共醫療等多學科注入活力的同時,推動著不同學科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交叉研究。
學術反思促使“自然”獲得新生
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如何更好地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史研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索自然在人類歷史中的價值及人對自然的影響,以期給出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以西漢時期中國北方的生態環境由水草豐盛到嚴重沙漠化的演變為例,闡述了中國北方生態環境惡化的歷史經驗教訓。在西方國家,歷史上的生態問題帶來的教訓同樣慘痛。德國蕾切爾·卡森中心主任克裡斯多夫·毛赫教授提出,19世紀的美國人將自然視為資源與商品,結果造成了過度開發西部的歷史教訓。
反思有利於及時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梅雪芹認為,20世紀60年代歐美興起環境保護運動,學者與民眾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自然”在歷史的反思過程中獲得了新生﹔人類獨尊的觀念與格局開始被打破,自然作為客觀的、實在的力量走上前台,實現了由“自由引導”到“綠色引導”的轉化。
與會者認為,人類必須走出“開發—破壞”的怪圈,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史為鑒,明察未來。
建立全面、多元的生態史研究框架
自然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則更為交錯。因此,生態史研究不僅是生態學、歷史學的結合,更涉及對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綜合研究。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南茜·蘭斯頓認為,歷史學家對進化論的重新認識帶來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新思考,歷史學家應與生態學家密切合作,以便解釋人與自然之間尚未揭示的內容。
還有學者提出,在生態史的研究過程中,環境史與社會史的融合日益明顯,其相關內容應受到重視。北京大學教授韓茂莉則提出,分析生態變遷問題時,對史料的解讀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要重新辨識判斷生態變化的指標體系,建立全面、多元的思考框架。
國際合作有助整合生態史資源
當前,生態問題已成全球共性話題。與會學者認為,生態史研究的國際化合作,有助於整合研究成果,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說,生態史研究最重要的還是回到生態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問題上來。這需要具體、深入分析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用“過程”來理解生態學,才能促進生態史學的發展。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