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不能讓期刊史料無聲無息地流失

——寫在《遼寧期刊史》出版之際

  2012年05月31日09:27  來源:光明日報

  

《東北新建設》創刊號(1928年)


  (資料圖片)

  近期出版的《遼寧期刊史》頗受業界好評。“顯示了遼寧省新聞出版局和遼寧省期刊協會以及一大批從事編撰工作人員的文化眼光和遠見卓識。”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孟繁華說。正像他所說的那樣,這本書的問世,不僅是一扇回望遼寧近現代社會風情的窗口,也為中國期刊界貢獻了一部重要的典籍。

  “使我們對近現代中國期刊史有了新的認識”

  遼寧從20世紀起,便進入了一個風雷激蕩、歷史進展迅速的時代。在這100多年中,經歷了封建王朝的覆滅、軍閥混戰、外強入侵、抗戰救國、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跌宕起伏的社會變化。

  這一歷史經歷的復雜性,促成遼寧期刊政治傾向的多元性。

  僅以偽滿時期為例,遼寧當時有日本人和漢奸主辦的鼓吹殖民統治的期刊、有愛國人士自發籌辦的宣傳愛國的進步期刊、有共產黨領導的反滿抗日期刊、有抗日聯軍的期刊,也有民間的同仁性刊物,還有日本人辦的幾百種不同類型的日文專業期刊,呈現出一種紛繁復雜的局面。

  專家學者們認為,《遼寧期刊史》較好地體現了這一地域特性,這是本書最讓人稱道的地方。

  “書中有可讀的文字和珍貴的圖片,可作為案頭書。它的出版,使我們對近現代中國期刊史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頻在會上欣喜地說。

  “一般地,專家學者們說到中國近現代期刊史,都要談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期刊、解放戰爭時期的期刊和新中國的期刊……幾乎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紀30年代的遼寧期刊。張學良在上世紀30年代就提出現代化的理念,這也是很震撼的。那個時期的遼寧期刊,創辦了很多的航天航空、教育期刊,與同期的上海期刊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李頻解釋說。

  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遼寧近現代期刊呈現一定規模,始於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

  張學良在1928—1931年主政東北期間,倡導“建設新東北,助成現代化國家,消弭鄰邦野心”。與此同時,張學良對報刊非常重視,先后為期刊題字、書寫刊名不下十幾種,激發了各界有識之士創辦報刊的熱情。尤其是教育期刊在全省各縣紛紛涌現,出現一股遼寧早期的教育期刊熱。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說:“書中大量地搜集了這方面的史料,實屬不易,彌足珍貴。”

  比如,1928年10月創刊的《東北新建設》雜志封面,可以見到張學良親筆題寫的刊名﹔1929年,張學良專門為東北大學校刊題詞:“急起直追”,對該校刊寄予厚望。再如,書中列舉了張學良政府頒發的行政人員修養之標准:“精神要革命化﹔思想要系統化﹔行動要紀律化﹔工作要勞動化﹔生活要貧民化﹔興趣要藝術化。”除此之外,書中還著力介紹了所收錄到的革命、進步期刊史料,這些浸著東北人民血與淚的史實,讓期刊史專家張伯海認識到:“在舊中國黑暗勢力統治下,特別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殘暴奴役下,東北人民絕不甘為俎上魚肉,僅從期刊斗爭活動的側面,便能看到在當時東北大地上不乏勇猛地跟敵人戰斗與周旋的血性之士。”

  不以人分、不以線分

  一位史學家曾經說過,對歷史史料的博採與考証,必須“有科學頭腦,邏輯訓練,認真求証,廣密推理,一絲不苟。下一判斷,如老吏斷案,客觀冷靜,不雜成見,不帶感情”。本書的編撰人員就是秉著這種原則和精神收集和編寫的。

  據本書執行主編之一李光天介紹,在敘述期刊發展的歷史過程、歷史事件、刊物狀況、期刊人物中,他們主要堅持的原則是:

  第一,求實存真,盡量保持其本來的原貌,譽不增美,毀不益惡,是怎麼樣就怎麼樣,實事求是。

  第二,客觀公正,就刊論刊,謹譽慎毀,不做簡單的定性。比如,在偽滿洲國時期,日本對新聞控制極嚴,但這個時期除有我們共產黨人和共產黨的外圍組織辦的革命的進步的刊物之外,仍有一些民間組織或同仁辦的刊物,他們既不鼓吹親日,也不公開主張反日,但其刊物亦常登一些讀來有益、看來有趣之文章,在民間有一定讀者。對這類刊物,書中一般不置批判之語。

  第三,厚古嚴今,對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辦刊人,要多用筆墨,盡量做詳細的介紹﹔對於改革開放時期的期刊人,入史則需要有嚴格的條件,一般必須是省級以上獎項的獲獎者或者對於創辦期刊、發展刊社事業有公認的突出貢獻者。

  讀過《遼寧期刊史》后,張伯海高興地感到:“本書最顯示編撰者功力的地方,是他們對於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運用。特別是遼寧在各個階段的客觀歷史環境,通過條分縷析,得出既不失革命的、民族的准則,不失歷史真面目,又體現出歷史過來人的豁達與寬容的結論。”

  “對期刊史上的是非曲直,在《遼寧期刊史》中從未以人分、以線分,而是擺到唯物主義史觀的科學天平上衡量,因而能夠觸到歷史真諦,再現歷史潮起潮落的辯証規律……這也是我們期刊史工作者所應當遵循的原則。”張伯海說。

  “我們不做,歷史可能被湮沒,那是我們極大的失職”

  “歷史是映照今天的鏡子,歷史是曲直的標尺。如不用心搜集、整理和研究,使這些期刊史料無聲無息地流失,歷史就可能被湮沒,那是我們極大的失職。”張伯海說。

  “目前,有關期刊史的研究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相關資料、著述很少,期刊修史難度很大。可喜的是,遼寧省期刊協會知難而進,在遼寧省新聞出版局的支持下,編撰出版了《遼寧期刊史》,這對中國期刊史的研究和編撰來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其精神難能可貴。”石峰會長說。

  參加編史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剛從現職崗位退下來的期刊總編輯,其中有患病的古稀老人,也有個別人員仍是現職的總編輯,百分之百的具有高級職稱。

  最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極高的創作和撰寫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每月除了幾百元交通補助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報酬。然而,他們投身編寫工作幾年來始終孜孜不倦,熱情不減。

  本書是繼《山西期刊史》之后,我國第二部地方性的期刊史書。石峰會長最后評價道:“這是很有文化價值的創意,是一項頗具建樹性和開拓性的工作,也是一項搶救性的工作。它不僅是在修史工作方面的一種突破,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中國期刊史研究的一種突破,是非常值得稱道的。”本報記者 畢玉才 計亞男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