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
在整風運動中,延安文藝界暴露出很多問題。延安文藝界人士多是在全國抗戰爆發后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到延安的,他們滿懷抗日救國熱情,以美術、舞蹈、音樂、戲劇、小說等形式,熱情謳歌抗日根據地的對敵斗爭,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但是,延安文藝界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作風不正的情況。一些人對同工農兵結合的思想准備不足,對群眾缺乏了解,缺乏深厚的感情,輕視實踐,脫離群眾﹔一些人有較嚴重的唯心論、教條主義,滿足於空想、空談﹔一些人主張藝術脫離政治,藝術高於政治,作家可以不要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因此,一些文藝作品脫離群眾、脫離根據地現實,不能適應抗戰的需要。此外,在文藝界內部,還存在著一些長期積累的爭論、分歧、對立和不團結現象,包括宗派主義的問題。
為了糾正文藝界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解決文藝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的形勢下,召開一次文藝界的座談會,通過深入討論系統解決文藝界存在的問題,統一文藝界的思想認識。為了開好這次座談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用了幾個月時間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情況,認真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為開好文藝座談會作了充分准備。
座談會於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共舉行了三次全體會議。在延安的文藝工作者、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共100多人參加座談會。當時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朱德、陳雲、任弼時、王稼祥、博古等出席會議。會議討論十分熱烈,在民主的氣氛中,先后有幾十位文藝工作者發言。毛澤東一面仔細聽大家發言,一面認真作筆記。在5月2日第一次大會上,毛澤東作了“引言”的發言。在5月23日最后一次大會上,毛澤東又作了“結論”的總結發言。
座談會后,毛澤東對黨的文藝思想和文藝政策作了進一步闡發。1943年10月19日,在魯迅先生逝世7周年之際,《解放日報》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題,發表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兩次講話。同時,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單行本。1953年2月,經毛澤東親自修改,《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出版發行。
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歷史地位
延安文藝座談會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總結了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解決了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革命文藝的方向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文藝理論,有力推動了文藝界整風運動,對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和深遠影響。
(一)確立了解放區文藝工作的方針,推動了解放區文藝工作蓬勃發展
延安文藝座談會和《講話》,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按照《講話》精神,他們深入農村、工廠、部隊,堅持為人民大眾、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展了大規模群眾性文藝活動,創作出一大批適應抗戰需要、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劇《白毛女》,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1943年春節開始的延安新秧歌、秧歌劇運動,涌現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平劇《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等優秀作品。此后,春節成了解放區農民的藝術節。秧歌運動還發展到各解放區,並隨著解放戰爭向全國推廣,為堅持抗戰和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擴大了黨在國統區、淪陷區進步文藝工作者中的影響
1944年1月1日,《新華日報》以摘錄和摘要形式刊登《講話》主要內容。4月,郭沫若在重慶召開座談會,介紹、學習《講話》精神,並連續以《一切為人民》、《向人民大眾學習》、《走向人民文藝》等為題,發表多篇文章,號召進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眾,了解他們的生活、希望、言語、習慣,一切喜怒哀樂的外形和內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復到人民的主位”。上海、香港等地的進步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講話》將會對自己的創作思想產生指導作用。他們還以各種形式發表《講話》內容,使《講話》精神得到廣泛傳播。
(三)奠定了黨的文藝理論和方針政策的基礎
70年來,《講話》精神不斷豐富發展。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講話》精神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藝術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把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確定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強調,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江澤民同志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四)促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文藝理論和方針政策的了解
1945年12月,《講話》發行朝鮮文本,這是最早的外文譯本。隨后,日本、法國、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東歐其他國家和越南、瑞典、芬蘭、印尼、古巴等國相繼翻譯出版《講話》。美國、英國出版發行《講話》英譯本,意大利出版發行意大利文《講話》單行本。隨著毛澤東著作以各種文字翻譯出版,《講話》傳到世界多個國家。美國梅·所羅門教授編輯的《馬克思主義與藝術》一書,以《文學與革命》為題,摘錄《講話》內容並作深入分析,給予高度評價。澳大利亞學者龐尼·麥克杜格參考80余種《講話》版本,用英文重新翻譯這部著作,並寫了43頁的長篇導言,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70年來,《講話》成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著作之一,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啟示
《講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闡釋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時代、內容與形式、繼承與創新、歌頌與暴露、普及與提高、世界觀與文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指明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從而奠定了革命文藝發展的理論基礎,確定了黨的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指導和推動了黨領導的文藝事業蓬勃發展。這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講話》闡明了文化藝術為人民群眾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並以此作為黨的文化藝術工作理論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和出發點,歷史証明是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文化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是對《講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要自覺堅持“二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作為繁榮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文藝創作中體現人民意願,維護人民利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文化權益作為開展文化工作、繁榮文化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堅持黨的領導是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根本保証
《講話》闡明了文學藝術是黨領導的革命事業的一部分,黨對文藝事業的領導包括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文藝工作者不但要學習文藝創作,而且應該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藝術事業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藝術工作和文化藝術工作者,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文化藝術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繁榮,使文化藝術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源泉
《講話》闡明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學藝術家,隻有深入到群眾中去,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才能創作出真正反映群眾生活、為群眾所需要的文學藝術作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群眾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在人民群眾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獲得靈感、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文藝作品隻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散發出永不磨滅的光輝。
(四)文藝創作要自覺關注時代,把握時代特征
《講話》闡明了文學藝術應該服從和服務於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革命任務。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戰服務,動員人民、凝聚人心,鼓舞人民積極抗戰的文藝,就是關注時代、把握時代精神、順應時代潮流的革命文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日益多樣的傳播手段、人民群眾多樣的文化需求,文藝創作隻有把握時代特征,融進時代元素,弘揚時代主旋律,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文藝工作者隻有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今天,我們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重溫《講話》,就是要准確理解和把握《講話》的精神實質,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講話》的基本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文化積極反映人民心聲,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