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摒棄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劉長鎖  2012年05月30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學校應該是廣袤的森林,為了每一隻鳥兒的啁啾、休憩與飛翔提供多種所需,保護它們,養育它們,放飛它們。

  中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讓更多的人成功進入高一級學校?中學似乎是處在一個接力賽之中,層層選拔而來的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去進行另一次更為殘酷的選拔。中學教育似乎是沒有終極目的的,似乎是一個中轉站。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的中學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什麼?不過是會做題的“答題手”罷了。應試教育再發展,也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來,也很難產生頂尖的世界級的人才。我們要摒棄應試教育中的急功近利,讓中學教育回歸到它的本質上來。

  中學教育有它必須摒棄的東西。

  比如學校之間各種各樣的攀比。每年,上級都會就各項評價指標對學校評比考察,考察的尺度是什麼,學校就得按照這些指導性文件來操作。不然,評比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而上級和社會上最重視的部分就是升學率,升學率的比拼已然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既有一本、二本升學率的要求,還有高分考生多寡的競爭。於是乎,高考分數才新鮮出爐,各樣的高考喜報就競相呈現。這是因為全社會在關心著教育的質量,而人們驗收教育質量的唯一標准就是升學率和高分學生比例。教育部門對學校進行考核時,取得好成績的學校就很容易榮膺各種桂冠。

  升學率的高低與老師的升遷、評聘聯系在一起。教師的個人發展也被升學率左右,那麼教師也就會功利地為了提高個人待遇而抓升學率。片面地強調升學率,忽略其他方面以達到最大的產出,而最終受害的就都是我們的學生。

  既然認識到了應試教育的危害,就應該做出調整。

  為了廓清教育急功近利的迷霧,我們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鑄就鐵肩學子,培育創新英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要想落實“一流的教育”宏偉目標,必須能夠適應、引導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每一個”,強調教育對象的全員性﹔“終身”,強調教育過程的全程性﹔“發展”,強調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是“一流的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是適應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教育。學校不應該是束縛鳥兒的金籠,教育不是隻讓鳥兒生出光鮮的毛羽,練出動聽的歌喉﹔學校應該是廣袤的森林,為了每一隻鳥兒的啁啾、休憩與飛翔提供多種所需,保護它們,養育它們,放飛它們。所以,我把“一流的教育”理解為“森林式”教育。“森林式”教育為學生的求知與進步提供了最廣泛的自主性,為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開拓渠道,不唯高考馬首是瞻,而重在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素質與品德。教育的目的是真正做到根據學生的特點,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並惠及學生的一生。使學生不僅是在畢業之時,更是在踏入社會多年之后,仍能由衷地說,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讓他們終生受益。試看教育成與敗,須看未來二十載。

  “森林式”教育關注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從不同學生的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機會,這與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相一致。

  “森林式”教育也與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相吻合。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打破鳥籠式的小學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學校,把鳥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

  “森林式”教育提供給了每一個教育對象以尊嚴、個性、平等的空間。我校數學天才肖伊康傲然起飛的例子頗具有代表性。肖伊康其實沒有考上唐山一中,但他在數學上驚人的天賦和近乎瘋狂的痴迷打動了我,讓我決定破格錄取這個“特殊人才”,並為其創造一種得以放飛的環境。2010年他代表中國赴哈薩克斯坦參加第5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斬獲金牌,實現了河北省數學國際競賽金牌零的突破。一中學子不僅關注學習,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和實踐。在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的成員,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一個高中生代表,就是我校的王蕊同學。在2010年唐山市獻計獻策活動中,高二學生王怡然憑借論文《關注建立家庭式老年社區的建議》成為全市中學生中唯一的金獎得主。

  森林為鳥兒蔥蘢了綠蔭,涵養了水源,匯聚了營養,它為鳥兒准備好一切,包括必需的挫折和創傷。雖然比鳥籠更適合成長,但是森林仍不是鳥兒最后的天堂。注視鳥兒飛向更高更遠更美的地方,森林會永遠守望鳥兒的幸福,放飛鳥兒的希望。學校就應該是像森林一樣的地方,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和需要的教育。

  關注教育多年,有過很多的徘徊與躊躇,執著於“森林式”教育后,我忽然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了。

  (作者系唐山一中校長)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