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文化產業研究成為我國社會科學中一門熱門學科。許多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與我國迅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實踐相比較,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總體上仍顯滯后和不足。許多在實踐層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理論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說明﹔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在理論上也沒有得到科學的提升和概括。為充分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文化產業理論研究需進一步解決以下問題。
公益性文化事業不同於經營性文化產業
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基礎理論的理解,最初多系吸收和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英國對創意產業概念的表述以及美國、日本關於版權產業、內容產業的提法等,都對我們形成文化產業概念和基礎理論產生了較大影響。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立足於本國實際建構自己的文化產業基本理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並且嘗試著建構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理論體系,不過,從已有成果看,對文化產業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解仍有不同看法,在認識上也有一些模糊不清之處,運用於實踐則往往捉襟見肘。
理論研究需隨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和統一認識,發展和創新理論,使其與發展變化的實踐相符合。譬如關於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的問題,至今還有些地方界定不夠清晰,區分不夠明確,以致影響到文化產業的規劃、政策、法規、管理、統計等實踐操作。
將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加以明確區分,是我國文化建設上的重要創新。研究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必須明確界定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區別。但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文化產業核心層卻包括了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群眾文化服務等屬於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內容,這就在統計上帶來較大問題。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作出了官方界定,明確文化創意是和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數字內容等八大重點文化產業並列的一個概念。有人認為,這從概念上把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明確了。但也有學者認為,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是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如何科學界定,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都還需要結合實踐深入探討。最近,深圳出台了《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規劃》,確定要重點發展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其中包括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影視演藝、文化旅游等,這與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的理解明顯不同。這些說明,對文化產業的許多基本理論問題,還需要結合實踐發展深入研究。
文化產業也有意識形態屬性
從實踐需要出發,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回答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對於文化產業研究這樣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來說,尤其應該如此。這方面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已經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對於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於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許多矛盾和難題,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前瞻性、指導性還是顯得比較薄弱。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此前后,許多城市和地區也陸續提出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城市和地區的支柱產業。有的城市媒體宣布,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但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具體內涵和衡量標准是什麼,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從現在各地制定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觀察,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主要目標和衡量標准,就是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但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不是考察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衡量其是否成為支柱產業的唯一標准。
文化產業既體現著一般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又具有不同於一般產業發展的獨特規律。文化產業除具有產業屬性外,還具有文化屬性、意識形態屬性。考察文化產業發展狀況,不僅要看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還要看它在促進文化發展、文明進步方面的作用。如果隻以其在GDP中的比重作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標准,就會抹殺文化產業與一般產業的區別,以經濟價值代替文化價值,以經濟效益代替社會效益。片面追求GDP比重,還會導致單純追求產業規模和數量,忽視結構優化和質量提高。
文化產業大發展 文化精品卻不足
衡量文化產業的實力,不僅要看文化產品的數量,更要看文化產品的質量。現在一些城市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每年都在大幅攀升,但精品力作卻不多,文化產業實力和競爭力仍然較弱。據統計,目前我國文化產品中,屬於重復、模仿、復制的比重約佔90%。文化原創力匱乏、精品力作少是制約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大障礙。所以,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不能僅限於提高其佔GDP的比重,還要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提高文化產品質量。而如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與質量、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正是文化產業研究需要在理論上予以回答的問題。
國外多經濟學家研究文化產業 國內多文化學者研究文化產業
以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為中心,推進文化產業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增強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和實踐應用價值,是由文化產業的性質決定的。文化學、文藝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相關自然科學等,都和文化產業研究密切關聯。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是推動文化產業研究深入和創新的必由之路。
文化產業實踐中需要研究的一些重大課題,必須通過多學科協調攻關才能獲得突破和創新。例如,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研究,不僅要有文化學的研究,還要有經濟學特別是產業經濟學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再如,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研究,也需要有文化學、文藝學、傳播學及高科技研究等方面的共同參與。國外在文化產業研究中取得成果的學者大多為經濟學家或文化經濟學家。目前,我國從事文化產業研究的學者中,之前大多從事文藝學、文化學研究,從事經濟學研究的較少,致使文化產業研究缺少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的支撐和配合,影響到成果的實踐應用價值。重視跨學科、綜合性研究,一定會產生更多的創新性成果,其學術價值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一定會更強。
(作者單位: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