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過這樣一個電視手機廣告,內容是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等待500年后有人來解救。500年時間漫長,孫悟空就從耳朵裡掏出了一部可以看電視的手機!廣告語脫口而出:“幸虧我有×××電視手機,500年也不算長!”如果他拿的是一部能上網的智能手機,雖然身子被壓著,應該還能訂餐、購物、網游、炒股什麼的。智能手機加網絡技術不僅改變了“孫悟空”的生活,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如我們在街頭等人或者排隊購票(如火車票)時,以前通常會覺得是白白浪費時間,如錯過了許多機會或者喪失了許多報酬。如今有了智能手機加上網絡技術,該做的事情隨時隨地都能做,如若不做,喪失的機會自然更多。隻要意志堅定地選擇做正確、恰當的事,通常能夠將事情順利完成,這些時間也就沒有被浪費。在我們生活中,利用電子產品和網絡同時做兩件事的情況隨處可見。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人際互動過程,往往容易被打斷,一段時間過程被不同的事件所分割,人的心思或者注意力也需要同時去關注不同的領域,這就是所謂的過程分化。比如說,我們看電視,拿著遙控器在100多個電視頻道之間不斷切換,1—2個小時內看電視的過程就被分化了﹔又如,你跟一個公司經理見面聊天,對方不時接個電話,於是見面聊天的過程也被分割了。
不同時間段的價值在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提出有關時間分配的理論。他認為,就不同的生產或者消費活動而言,因為其所佔用的時間段不同,其所放棄的報酬相對重要性也就不同,這決定了人們在什麼時間段適合進行什麼類型的活動。照管孩子的單位時間需要放棄相對較多的報酬,而逛夜總會的單位時間所放棄的報酬則相對較少——因為晚上的時間價值相對白天較低。在貝克爾看來,那些通常用於非生產性目的的活動時間,價值一般較低,如睡眠、就餐等,因為它們被間接地用於獲取報酬,故機會成本低。
“晚上的時間價值相對白天較低”這一觀點在傳統社會甚至現代社會都是成立的,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籠統地判斷“晚上的時間價值相對白天較低”或者機會成本相對較低,成了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傳統社會中,人們一般白天工作,晚上睡覺﹔晚上的時間因為大家都不進行工作上的互動,機會成本很低。但如今,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身處何方,互聯網和手機都給人們工作或其他活動帶來方便。地球是圓的,在一側是白天,在另一側則是黑夜,網絡中時刻存在互動,人們通過網絡穿越空間和時間,晚上的時間價值相對白天也就未必低了。
過程供應成為許多商品的重要特質
智能手機加上網絡技術,使得人類時間的機會成本在總體上大大提升,但由於不同人在時間分配方面有不同的習慣,其效率也就大相徑庭,單位時間所創造的價值也相差甚大。這不僅取決於他們是否有經濟條件和能力使用智能手機之類的新技術,還取決於他們如何進行行為選擇——特別是行為的初始選擇以及對這種選擇的成癮傾向。
當今社會成員面臨著相對過去更多的誘惑。為了讓過程分化的大背景不至於破壞生意,生意人都試圖增強自己產品的誘惑力。其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是融合一段完整的過程——比如一段旅程,尤其是豪華游艇之游,讓行為者一旦有了初始選擇,就不能從這種過程中輕易脫身。如果眾多行為者很享受這一過程,乃至對此成癮,過程供應者的商機以及利潤就有了!比如,一個網絡游戲,如有眾多玩家對之欲罷不能,想不掙錢都難。
過程分化的大背景,讓具有完整過程的供應變得有利可圖。因過程供應導致人們一旦步入某個過程便身不由己,乃至可能成癮。伴隨著個體涉入過程的不同以及成癮傾向的滋生,過程分化進而社會個體以及群體間的分化也越發明顯,並且會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喜歡一部小說,可以將其存放在手機上,連續地讀下去﹔喜歡網絡游戲,也可能通宵達旦地投入其中而不知疲倦。社會個體涉入過程的連續性,可能導致生活怪圈:哪怕你遠涉重洋,身處國外,也仍然可能更傾向於上曾經熟悉的網站與老朋友溝通,這使得你的生活仿佛並不因為你身處異地而有所改變。
過程分化社會也對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早期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由於社會個體的成癮傾向,個體涉入的過程具有穩定性,如此持續下去形成的過程分化意味著“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教育效果。過去孟母三遷,使少年孟子有了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現在的父母和老師們可能更需要避免孩子陷入“成癮行為”之類的過程陷阱中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