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楊生平:理論創新應關注現實性與學理性

  2012年05月22日15: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洗禮,它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之巔。正如法國著名哲學家德裡達所言:“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 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他們學說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猛、信息潮水如洪,馬克思主義要想永葆青春,需要不斷從理論、形式、宣傳等方面給自身注入活力。恩格斯曾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那麼,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從何處入手呢?

  現實總是變化的,理論要不斷增強現實性就必須有變化。當前,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實性,需要從“三化”著手:(1)時代化。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增強現實性的第一因素,隻有不斷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我們的工作,才能取得實踐上的成功,離開了不斷涌現的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會變得僵化與平庸。(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是要實事求是,不斷把理論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際,既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意義,也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需要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3)大眾化。“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既要意識到群眾的利益與需求,更要考慮到群眾的接受程度,隻有認同群眾利益與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才能真正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以理論形態反映現實、揭示世界規律。既然是思想體系,自然就得有思想體系的品格——學理性。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理性,就必須從“三性”著手。其一是科學性。學術體系往往是由理論品格與現實品格組成。在一種學術體系中,對現實性的關懷與認識,往往是通過理論形式的中介來完成與實現,這個中介有一個對現實進行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與理論框架再加工過程,現實標准與現實邏輯只是衡量學術體系科學性的一個標准。但除此之外,衡量理論體系科學性的標准還是理論邏輯與自然科學標准,像哲學、宗教與藝術等人文科學,因為它們離現實比較遠,用現實標准與現實邏輯來衡量它們的科學性就比較困難。所以說,增加學術體系的科學性,既要立足於現實,也要立足於學理,更要立足於自然科學,將現實邏輯、理論邏輯與科學邏輯統一起來。其二是繼承性。恩格斯在解釋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時,十分清楚地指明了意識形態的繼承性。雖然不同意識形態面對的現實總是變化發展的,核心價值也不斷變化,但意識形態的理論品格卻具有相對獨立性。任何新意識形態都不可能憑空拔起,也不可能把以往意識形態完全推倒重來,它總是在新現實並由此決定的核心價值基礎之上,批判繼承以往意識形態的理論邏輯、言說方式與學理構架。這點決定了,隻有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民族與個人,才能建構先進的意識形態。其三是超越性。學術體系的超越性有多層含義:既指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抽象性,又指穿越過去與未來的跨越性,也指超越一定特定時空的永恆性。人文科學往往是根據現實的需要,通過一定的學理去建構特定的主體,這個主體既有感性利益追求,又有精神信仰追求。它將社會對主體的多種需要集於一身,並以一定文化形式反作用於社會,最終以“使命、任務、職責和理想”等理論形態予以確定。

  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實性與學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實品格與學理品格。沒有現實性作為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可能空洞無物,變成概念游戲,最終失去對現實的積極指導意義。沒有學理性作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可能變成一種經驗性常識,不會再具有對現實的理論指導與思想建構力。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中,保持對學理性與現實性的綜合考慮與協調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立場予以堅持的一貫作風。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