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

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生動詮釋

——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的教學體會

胡疆鋒  2012年05月21日10:32  來源:光明日報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思想財富。在各種文藝思潮特別是西方文藝理論不斷涌入的時代條件和語境下,如何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並以此指導和推動中國的文藝理論和實踐,這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在這方面做了重要探索。這部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進行了新的拓展與深化,是一部集思想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為一體,適應時代要求,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學理論教材。在教學使用過程中,深深感到這部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特點:

  一是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有助於學生辯証而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體系。《文學理論》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並貫穿教材始終。教材用了近1/4的篇幅,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在中國的發展,並以“文學的性質及其價值與功能—文學活動的構成—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為脈絡闡釋文學活動。教材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文學與現實、文學與社會的關系,強調了文學的認識性、傾向性和實踐性,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即文學與客觀存在、文學與現實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正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杰姆遜說的那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被設想為“不可超越的地平線”,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碼是生產方式。

  更為可貴的是,該教材突破了以往教材以反映論為核心的機械的理論體系,重點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被人忽視的美學、人學、語言學、藝術生產、文化遺產、創作自由等方面的思想,並將其加以整合,作為方法論貫徹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中。比如,通過對文學的多維屬性的論述,克服了僅僅將文學視作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反映的簡單化傾向,能夠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以正確的導向統攝了文學的審美性和語言藝術性;辯証地指出文學通過藝術形象對社會關系進行整體把握;文學的政治和思想傾向性必須要和真實性相統一;文學對政治實踐和社會經濟的介入和影響,是通過改變人的精神和觀念間接實現的。在這樣的闡釋中,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顯得飽滿而豐富。此外,教材對文學的審美屬性的肯定,也確認和保留了其他批評的正當性及詮釋空間,從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以更大的包容性。

  二是融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凸顯了文學理論的中國風格。該教材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藝思想,不僅論述了毛澤東關於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文藝的提高與普及、文藝的源與流等問題,闡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推陳出新”等文藝工作方針,而且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文藝思想,分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中的文藝思想,如“二為”方向、“三貼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人為本”等指導方針,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融入整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體系當中。

  閱讀《文學理論》時,讀者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即和其他教材相比,這本書沒有晦澀的、艱深的外來術語,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表述普遍使用。比如談到“文學的接受”時,很多教材一般要大段引用各種現象學、闡釋學的理論,難免食洋不化,讓學生望而卻步。該教材卻不然,它是這樣論述的:“文學接受的主體是讀者。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多次強調作家應當重視‘接受’和‘接受者’,也就是要注重解決‘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教材巧妙運用了《講話》,既說清了讀者的作用和地位問題,也闡明了文學的人民性這一重要觀念,和馬克思關於“人民歷來就是什麼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麼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的論述遙相呼應。

  三是直面現實,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鮮活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很強的實踐性,馬克思曾把自己的世界觀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要保持充盈鮮活的生命力,就必須貼近文藝實踐和審美趨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學活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材敏銳地把握住了文學發展的時代脈搏,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積極思考和回答了許多緊迫問題。比如,針對“文藝與經濟的關系”,教材分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價值取向的分化與失衡現象,批評了把文學當做追逐利潤的“搖錢樹”、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泄私憤或謀私利的手段和工具等不正常的現象。再如,針對“文學的娛樂性”,教材指出:隻有娛樂功能的文學,不會成為文學的精華和主體。文學在任何時候都不該忘記應有的精神內涵、終極關懷、審美取向和道德底線。又如,針對文學接受中的“偽經典”現象,教材指出:將某部作品人為拔高,使之一度獲得本應隻有真正的文學經典才可能獲得的影響和地位,究其原因,仍然是文學接受活動出了問題,偏離了審美的追求,這種“偽經典”常常是商業炒作造成的。教材還分析了當下的新聞逸事批評,既肯定了它的優勢:數量巨大,時效性強,讀者眾多;但同時也指出,這種批評往往容易受到商業機構和出版利潤的動機的影響,很可能出現媚俗、庸俗的追捧和誤導,值得警惕。《文學理論》直面文學實踐活動中的焦點問題,並給予清晰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這對涉世不深、辨析能力還不夠強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必要而及時的。

  這部教材還從當下的媒介語境出發,對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現實給予了及時回應。網絡文學等文學形態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學的傳播和生態,推動了當代文化的圖像化轉向,也導致不少學生迷戀暢銷書、影視劇、網絡小說而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針對這些變化,教材增設了現代媒介與文學發展、全球化與文學發展等內容,客觀分析了當代文學生產和消費的兩重性,研究了文學消費中的快餐化和夸示性消費現象。教材沒有回避文學所面臨的危機,設想了新的藝術樣式形成的可能性,提出文學生產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樣細致而到位的分析,既把握了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也很貼近新時代的大學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是案例豐富,教學實用性強,有助於學生與文學現實對話。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的是整體性的藝術實踐及實踐中的各種復雜關系。與文學專業的其他課程相比,文學理論顯得較為抽象,教授難度較大。教材沒有停留於理論層面的概念推理,而是通過文本分析與原理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文學作品。教材前后分析了120多個文本,既研究一般文學經典,如《詩經》、《紅樓夢》、《西游記》、《阿Q正傳》、《北京人》、《復活》、《人間喜劇》、《等待戈多》等,也關注許多革命文學作品,如毛澤東詩詞、葉挺的《囚歌》、惲代英的《獄中詩》、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這有利於讀者與文學現實進行對話,在反思和實踐的過程中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提高分析能力。

  在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體系,這是一個宏大工程。作為先行者和探索者,《文學理論》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也希望這本教材在今后修訂再版時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