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到基層了解城市化歷程

——訪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士林

記者 李玉  2012年05月17日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基層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基礎性部分,有了這個基礎性層面的支撐,人類、文明、國家及民族的各種標志性建筑和符號才能浮現出來。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士林深信不疑。劉士林主要致力於城市化進程與城市發展、城市文化與文化產業等新學科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他的研究關注的對象與中國城市的基層有很深的關聯。

  到基層去發現真正的城市化問題

  劉士林說,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基層群體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口,延伸至城市中那些默默支撐著社會發展的“小人物”、“無名者”。他們構成了我們國家、社會的基礎性結構,同時也在深層和根本上決定、制約著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劉士林重點關注的是低城市化水平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對於基層調研的收獲,他感慨地說:“一是了解真實的中國,發現真正的問題。真實的基層狀況與根據書本上的西方理論作出的判斷差別巨大。二是了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及其性格、需求。基層干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在社會發展中表現出的創造力、承受的痛苦和壓力,都值得好好研究。三是走基層有助於在理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心態方面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劉士林告訴記者,他們的基層調研主要集中在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覆蓋區域既包括屬於國家戰略規劃的北部灣經濟區、中原經濟區,也包括處於大城市邊緣地帶的上海毛橋村、浦江鎮等。他說,基層調研的主要目的是幫地方政府作規劃、梳理優勢、提出戰略目標等。因為提出的是“建設性意見”,所以調研比較受歡迎,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願意和他們交流。

  研究城市發展要有仁愛之心

  面對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劉士林說:“我們有一個很朴素的想法,就是通過自己有限的工作,減少城市化后遺症,同時為更多地區作出示范。”在基層調研中,劉士林及其研究團隊總是盡可能地幫助地方政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注重清理一些盲目模仿西方或中國大城市的錯誤及片面思路,減少發展成本。他坦言,“后城市化地區更需要先進理論的指導和引領。堅持適度發展的原則和戰略框架,才能為盡量減少城市間的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為中西部地區城市化打下一個較好的底子”。為此,早在幾年前,劉士林和他的團隊就開始了“城市群理論下基層”活動。

  劉士林帶領團隊,以他們的“文化城市群”理論為主體框架,設計了以文化資源為對象、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文化發展帶動經濟繁榮”為跨越式發展戰略的中西部城市化規劃,獲得各界好評。

  與一般的理論工作者不同,劉士林強調研究要有仁愛之心。他說,當前的城市化規劃存在兩個普遍問題:一是“換一屆領導換一張規劃圖”,二是“換一個規劃團隊就一切推倒重來”。劉士林認為,城市化規劃“應盡一切可能體恤民力、物力和環境”,堅持“改變原有功能”與“進行新的創意和設計”並行,盡可能地救活“爛尾樓項目”,而不是把以前的規劃設計或“未完成項目”全盤推翻。

  建構城市發展的中國話語

  在談到研究城市的意義時,劉士林笑著說:“這使我想起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的話。他說,寫詩不能拯救人類,但詩歌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值得拯救。我想研究城市也是這樣。悲觀的西方學者認為城市化是場災難,拯救城市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但我相信,這個世界雖然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案,一切還是應盡力而為。”

  採訪中,劉士林還強調,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競爭殘酷。各種意見、觀點爭執不下,增加了城市決策和管理的成本。同時,那些缺乏中國經驗、對基層社會缺乏了解和研究的“包治百病”、“藥到病除”的宏大敘事式的城市化方案是行不通的。

  劉士林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夠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出版成書,並翻譯成英文,向世界展示中國所經歷的史無前例、同時也可能是后無來者的城市化進程,展示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展示那些來自中國基層的創造和思考。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