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93年起開始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証書並重的制度。如今,考証已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齊亞飛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為就業而考証的比例佔78.16%,為發展興趣愛好考証的僅佔9.14%。葉璐的隨機調查也表明,為就業而考証的大學生高達83.49%。可見,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是大學生考証的首要原因。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大學生人數激增,自2002年以來,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總體呈不斷下降趨勢。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可以報考的証書超過100種,分為通用型、職業資格和能力型三類。其中,英語、計算機等通用型証書,是大學生的“必考証”,甚至與學歷學位挂鉤﹔職業資格証書范圍較廣,種類最多,有些屬於政府強制性的上崗証書﹔能力型証書包括IELTS 成績証書、劍橋商務英語証書、ACCP 軟件工程師証書等。王芳香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大學生參加了考証,其中考通用型証書的學生比例為100%,考職業資格証書的近90%,考能力型証書的比例是19%,考三種以上証書的學生比例達92%。
大學生追求“一張文憑,多種証書”,是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需要的行為,從篩選假設理論來看是一種理性選擇。篩選假設理論以不完全信息就業市場為基礎,在缺乏對求職者過去表現精確測定方法的情形下,招聘單位難以預測求職者未來的生產能力,或者觀察的成本高昂,因此傾向於借助教育這一“過濾器”為其提供關於求職者生產能力高低的信息。對於招聘單位來說,求職者接受教育的層次起著篩選和指示作用。文憑是教育信號的載體,招聘單位往往以學歷高低為標准聘用人才,並因此決定其薪酬。文憑之所以成為大學生求職場上傳遞自身能力的重要信號,是因為社會默認那些接受過更多教育的個體具有更高的天賦、堅韌性、專注、事業心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等。
通過文憑信號,教育將具備不同生產效率的個人加以分類,並向招聘單位傳遞信號。教育是目前就業市場上最客觀、有效的信號機制,就業市場根據教育層次對求職者進行篩選,用人單位根據文憑招聘人才並制定基本薪酬,這些做法無可厚非。
伴隨著高校擴招、考研熱潮,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個體越來越多。各類學校的畢業生都以同樣的文憑信號向用人單位傳遞信息,導致同樣一張專科、本科或碩士文憑在就業市場上的區別不明顯,用人單位很難僅通過文憑分辨相同學歷畢業生的真實能力的高低,並進行有效篩選,導致高等教育文憑在區分人才方面的信號作用減弱。於是,用人單位會選擇學校品牌作為補充信號,以減少因篩選錯誤帶來的損失。
一旦文憑信號弱化,証書就能起到增加相同學歷應聘者就業砝碼的作用,因此,各種認証考試應運而生,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文憑的補充甄別信號,解決文憑“貶值”帶來的信號弱化問題。因為,在信息不完備的就業市場上,對某些具有同等學歷文憑的求職者,招聘單位認為具有証書的應聘者傳遞的是高勞動生產率的信號。此外,招聘單位錄用員工的代價較高,需登廣告、篩選、面談並測試。盡管一些招聘單位已經認識到大學畢業生所持証書與其個人素質並不總是成正比,但為了降低招聘和入職培訓成本,大多數招聘單位還是願意優先選擇持証學生。所以,持有証書的學生在招聘市場上具有更大優勢。
需要說明的是,在招聘市場上,高等教育文憑仍然是發送和區分人才信號的重要載體,隻有在文憑信號區分效果弱化時,証書才會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考証熱”某種程度上順應了市場經濟對人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高校“考証熱”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現象或將持續升溫。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