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解決閱讀障礙需要多學科研究

劉麗  2012年05月17日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閱讀是學習的基石,人類80%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這種方式獲得的。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閱讀如同說話一樣,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的、自然流暢的過程。但是,有一小部分群體,卻因為患有閱讀障礙,導致識字困難,閱讀速度慢且不准確,難以成為一個熟練的閱讀者。閱讀障礙是指個體智力正常,擁有正常的受教育和社會文化機會,卻不能學會閱讀的現象。它對個體的知識獲得、學業成就,甚至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拼音文字閱讀障礙研究

  第一例閱讀障礙發現於19世紀末,一名眼科醫生發現一個十幾歲的男孩非常聰明但不能正常閱讀,並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字詞盲”。之后,閱讀障礙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學、神經科學、遺傳學、醫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研究者的關注。

  雖然閱讀障礙最初被稱為“字詞盲”,但早在20世紀70年代,拼音文字閱讀障礙的研究者就發現,閱讀障礙的問題不是視覺的缺陷,而是聽覺語音加工(語音意識)的缺陷。之后的研究者進一步發現,閱讀障礙除了聽覺語音加工缺陷以外,還存在加工速度的缺陷,患者在命名數字、顏色、物體時比正常兒童慢很多。研究者把語音加工缺陷和加工速度缺陷稱為閱讀障礙的雙重缺陷。

  20世紀末興起的腦與認知科學,為研究者揭示閱讀障礙的腦結構和功能異常提供了可能。Rumsey、Shaywitz、Temple等一批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了閱讀障礙患者在顳頂區域存在腦激活異常,並且確定了該區域的異常與閱讀障礙的語音缺陷有關,從而証實了語音缺陷是拼音文字閱讀障礙兒童主要缺陷的觀點。后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閱讀障礙可能不僅在顳頂區域存在功能異常,該區域與其他語言腦區之間的白質連接也存在異常,這表明閱讀障礙可能不僅是單個腦區的活動異常,還可能存在腦區之間的協調配合、相互作用的異常。

  遺傳學研究表明,閱讀障礙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同卵雙生子中一個患閱讀障礙,另外一個患閱讀障礙的幾率高達68%﹔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一人患閱讀障礙,該個體患閱讀障礙的幾率約為50%。第一個閱讀障礙的基因發現於1999年,由挪威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其研究對象是一個挪威家庭,該家庭36位成員中有11位患有閱讀障礙。他們克隆了該家族2號染色體上被稱為DYX3的基因,並認為該基因與閱讀障礙有關。之后,研究者又發現多個與腦發育相關的基因也與閱讀障礙有關。

  拼音文字閱讀障礙研究的相關成果已經應用到閱讀障礙的診斷及康復上來。比如:心理學和語言學關於閱讀障礙語音意識缺陷及雙重缺陷的研究為英語閱讀障礙多個診斷量表(如Woodcock Johnson閱讀能力測驗、語音加工綜合測驗CTTOP等)及多個訓練程序(如基於語音障礙的Blachman五步訓練法、基於雙重缺陷的RAVE-O訓練程序等)的開發奠定了基礎。腦與認知科學以及遺傳學的研究則為閱讀障礙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發現,兒童出生時對言語刺激和非言語刺激進行反應的腦電指標可以成功預測其8歲時的閱讀水平,即可以預測哪些兒童能成為正常閱讀者,哪些兒童會成為閱讀障礙者。而閱讀障礙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了多個閱讀障礙的基因標記,為利用基因技術進行閱讀障礙的早期診斷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漢語閱讀障礙研究

  我國閱讀障礙研究開展得較晚。早期的觀念認為閱讀障礙隻存在於西方人群,直到1982年,Stevenson 等人發現,中國兒童同美國兒童一樣也存在閱讀障礙。我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大陸學齡兒童閱讀障礙的發生率約為4%—8%。由於漢語自身的特點,我國學者傾向於認為漢語閱讀障礙是由多重缺陷引起的,包括語音意識缺陷、語素意識缺陷、快速命名缺陷等,而關於漢語閱讀障礙的核心缺陷,目前研究者尚沒有一致的觀點。

  我國一些學者也開始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腦神經基礎進行研究,如香港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相對於拼音文字閱讀障礙,漢語閱讀障礙的腦機制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左腦額中回和右腦頂內溝的異常,前者的異常被認為反映了漢語兒童的語音加工缺陷,而后者的異常被認為反映了漢語兒童的視覺空間加工的缺陷。還有一些學者則開始探討利用腦成像技術進行漢語閱讀障礙早期診斷的可行性。漢語閱讀障礙兒童有基因基礎嗎?2011年,我國香港研究者發現,DYX1C1基因與香港人群的閱讀障礙有關,這是關於我國閱讀障礙人群的第一個分子遺傳學的研究。

  目前,我國閱讀障礙兒童的診斷、康復及預測都還隻有較小樣本的少數研究,尚未建立規范化的體系,也沒有進行大范圍的教育應用,亟須借鑒西方閱讀障礙研究的經驗,結合漢語的語言特點,開展對漢語閱讀障礙的多學科聯合攻關,揭示漢語閱讀障礙的多層面機制,特別是其不同於拼音文字閱讀障礙的特殊機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漢語閱讀障礙的診斷工具及康復訓練方案,開展閱讀障礙的早期預測。

  與研究的急迫性相比,更為急迫的是提高我國社會對閱讀障礙的科學認識。美國早在1975年頒布的《障礙兒童教育法案》中就規定要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免費的、無偏見的測評以及免費的特殊教育和服務,並在1990年的修訂中規定不能歧視患有閱讀障礙的個體。我國目前的特殊教育主要關注殘疾兒童,如聾童、盲童等,對於閱讀障礙等特殊需要兒童關注較少。很多家長和教師缺乏對閱讀障礙的正確認識,如部分家長和教師錯誤地認為閱讀障礙是因為孩子智力差、不努力等原因造成的,而對造成閱讀障礙的真正原因缺乏了解,進而導致對孩子出現的閱讀障礙問題缺乏關注或者採取了錯誤的教育干預方式。另外,由於整個社會對閱讀障礙的關注度不高,導致我國開展閱讀障礙的研究難度也比較大。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被診斷為閱讀障礙后會受到歧視,或者擔心參與相關的科學實驗會帶來傷害,不願意讓孩子參加科學研究,中國的研究者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獲取研究樣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閱讀障礙研究的開展。

  閱讀障礙的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社會觀念改變的問題。隻有全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幫助閱讀障礙兒童擺脫閱讀困難,享受閱讀的樂趣。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