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基金專刊(中國社科報)>>期刊內容

一片為人注目的學術“新境”

——傅璇琮與古代文體學研究

李曉紅  2012年05月17日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3年前,傅璇琮先生在吳承學教授的《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序言中寫道,作者所從事的文體學研究,尚“帶有某種‘邊緣’色彩和寂寞之音”,同時指出,“‘邊緣’,必將是一片為人注目的學術‘新境’”。如今,捧讀這部入選2010年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新著——《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聯想到2010年吳教授中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學發展史”,以及近幾年不少學術期刊論文、社科基金項目所體現的文體學視角,我們不能不由衷嘆服傅先生學術眼光之精准。毋庸諱言,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劉大白、羅根澤、郭紹虞、褚斌杰等篳路藍縷的先行者在分體文學、文體分類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當代,努力把文體學研究推進至建立新的文體學學科的一個關鍵人物,正是吳承學教授。
  在1980年代末,吳教授進入中國文體學研究之初,即抓住文體學學科的基點——“辨體”展開深入研究。逾20年過去了,辨體之“劃界限”即尊體與破體之辨,“比高下”即文體品位尊卑、雅俗之分,及由此品位觀念所造就的破體為文、文體互參現象,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核心議題,已為學界所認同。在這一學術語境中,辨體作為文體學學科基點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已不言而喻。在明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以“辨體為先”的前提下,對古代各種文體形態的研究,也就具有切合文學史實際的研究意義,於是有了《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一書的問世與再版。作者對文體形態富有新見的研究,使文體形態所蘊涵的語言學、美學與文化學內涵及文學史、思想史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迄今為止,文體形態個案研究仍是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選題最集中的方向之一。
  在新著第一章“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綱”中,吳教授闡明了文體學學科的基點、起點、基本內涵及與其他學科的互動關系,對於現代學術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之確立具有重要價值,彰顯出作者在文體學研究中所秉持的寬廣學術視野、堅定敏銳的學科建設意識。隨后各章在“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的文體學文獻開掘和“以考索之功,求獨斷之學”的文體學理論闡釋中展開。比如,“對‘文本於經’說的文體學考察”研究中國古代學術中從“經各有體”的五經觀念到“文各有體”的文體觀念的發生學史﹔“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研究漢代章句之學的文體學貢獻、對六朝文章學的影響及六朝文章學對經學闡釋的反哺﹔“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觀念”、“明代文章總集與文體學”、“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體學思想”諸章系統考察古代各時期代表性的文體學思想,凸顯出文體學在古代學術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全書雖一語未及“文學是什麼”、“文學即人學”等宏大主題,但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關懷與主張。
  作為吳承學教授20余年來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的成果精粹,新著也濃縮反映出了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的發展與演進,表現出作者對於文體學這一片學術熱土如何繼續開疆辟壤和深耕細作的關切。作者在緒論中指出:“當文體學研究成為學術熱點的時候,也就是需要我們冷靜思考的時候。目前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有些學者尤其是年輕的學生,把文體學片面地理解為文章體裁或文類,而在傳統文體之中,又比較刻意地尋找一些偏僻的文體來研究,這當然是有必要的。但我們要防止文體學研究走上煩瑣與生僻之徑,向往更為通達開放的學術胸襟、更高的學術境界、更開闊的學術視野。”是故,作者提倡在繼承《文心雕龍》所代表的古典研究范式基礎上“鑒之以西學、助之以科技、証之以實物”的系統研究方法,將文體學研究從單純的文章體裁或文類研究中解放出來,通過中國傳統文體的現代轉化,“建立有現代意義的中國文體學”、“建設有時代特點和學術高度的中國古代文體學”。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一書,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文學研究的一片為人注目的學術“新境”。
  (作者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

(責編:秦華、張湘憶)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