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的制定與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啟動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今后10年扶貧攻堅主戰場的新一輪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戰略進入正式實施階段。實施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是中央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和扶貧開發新形勢作出的決策和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區域發展戰略方面,“十一五”規劃正式確定了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其基本思路就是充分發掘各個區域的發展潛力,推動四大經濟板塊實現共同發展。“十二五”規劃在提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同時,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並正式提出加快解決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問題。
在扶貧開發戰略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別是伴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順利實施,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任務仍十分艱巨。作為未來10年我國扶貧開發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明確將六盤山區等11個連片特困地區,加上中央已經明確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一共14個片區確定為國家未來10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這些片區是全國扶貧對象最多、貧困發生率最高、扶貧工作難度最大的地區。
對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扶貧開發戰略的創新發展
在區域發展戰略方面,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描繪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板塊共同奔向小康社會的藍圖。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成為各大板塊或大板塊內各大區域協調發展的“短腿”與“瓶頸”。小康社會建設是全域、全程、全面的,沒有這些特困地區的加快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因此,“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解決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問題。《綱要》關於要求該類地區規劃與國家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銜接的規定,既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也是對以往區域發展規劃的深化與發展。
在扶貧開發戰略方面,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是對以往扶貧開發戰略的創新。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將全國貧困地區分為18大片區。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說,最早是在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來的。在這之前,普遍的提法是“集中連片特殊類型”地區。比較而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更加准確地定位了這類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於一體的地區。這些地區由於多方面原因,一般經濟增長不能帶動、常規扶貧手段難以奏效。解決這些難題,必須採用超常規的扶貧手段,創新扶貧模式。《綱要》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科學把握我國扶貧開發的“變”與“不變”,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為基本思路,將區域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各類資源,著力解決瓶頸制約和突出矛盾,加快連片特困地區發展和脫貧致富步伐,突破了就扶貧而扶貧、扶貧開發互不關聯的傳統扶貧模式,是針對我國國情與所處特定歷史階段提出的一種新的扶貧模式。
(作者分別為湖南文理學院教授、黨委書記)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