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中國文明中的埃及影響

楊雪  2012年05月14日10:06  來源:光明日報

  在幾大文明古國中,中國與埃及的關系一直為學者津津樂道。

  作為傳播論的中國文化外來說與作為演化論的本土起源說相比,似乎一直都顯得更有想象力,可以說,中國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熱點。17世紀,耶穌會士柯切爾發表《埃及之謎》和《中國禮俗記》兩書,從中文與埃及象形文字相似之處出發,論証中國人與埃及人之相像。18世紀法國漢學家德經曾發表《中國人為埃及殖民說》的演講,從漢字與古埃及象形文字之相似入手,考証埃及人遷居中土之具體年代為公元前1122年,並寫道:吾於是深信中國之文字、法律、政體、君主,甚至於政府中大臣及全部帝國均源自埃及。這是18世紀想象力最豐富的宏論之一。

  中國文化起源於埃及簡稱埃及說在隨后的兩個世紀被巴比倫說、中亞說、印度說等取代而逐漸被人遺忘。哈裡斯主編《埃及的遺產》中系統論述了埃及文化傳統及其對歐洲和西亞的貢獻,隻字未提對東亞的影響,其實今天依然可以見到埃及文化對於我們生活的諸多影響。

  提及埃及,自然就會想到獅身人面像,這幾乎是埃及文化的標志。獅子毫無疑問是非洲的特產。中國獅文化源於埃及。而家貓、鴨、鵝、蜜蜂等亦經歷了大致相同的傳播過程。中國的獅文化與埃及迥然不同,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改造之功。

  古代埃及人最早種植棉花,現在中國是棉花棉制品生產大國,其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值得探討。據查,古埃及人廣泛種植蘿卜、香菜、白菜、生菜、芹菜、黃瓜、西瓜、甜瓜、洋蔥、韭蔥、大蒜、豆子、生菜、小扁豆、卷心菜等,絕大多數都傳播到了中國。

  比如大蒜。古埃及四千多年前修筑金字塔的奴隸食用大蒜增加力氣、預防疾病。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大蒜可防病治病,奧林匹克運動員吃大蒜來增強耐力。印度醫學創始人查拉克認為大蒜比黃金還寶貴,印度人經常吃大蒜來增進智力。中國人食用大蒜的年代較晚,先秦文獻中調料有蔥、姜、芥、韭、薤,不見蒜。潘尼的《釣賦》明確寫著:“西戎之蒜,南夷之姜。”在我們的端午節風俗中,流行門口懸挂艾草、吃蒜頭來辟邪解毒風俗,說明大蒜漢代以后在中國普及。

  古代埃及的醫學相當發達,歐洲后來繼承了其解剖學或外科手術傳統,中國或者東方明顯繼承了其藥物學或內科脈學傳統。還有古代埃及的天文歷法已自成體系,數學亦相當發達,這些都間接影響到了中國。

  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被稱為中國的埃及學之父,他於1935年9月進入倫敦大學,1936年開始專攻埃及學,1937-1940年期間,兩度赴埃及參加考古發掘和考察研究。在此期間,夏鼐先生師從著名的埃及學家格蘭維爾、田野考古專家惠勒,由古埃及文字學的泰斗伽丁內爾親授象形文字,並得以利用當時最新考古資料從事研究。其博士論文《古代埃及的串珠研究》在當時已引起英國第一位埃及學教授、“埃及考古之父”皮特裡的注意。

  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大家都承認最早制造玻璃的民族是埃及人。據說在上古以前,埃及人採用蘇打作溶劑的方法從沙中提金,偶然發現了制造玻璃的方法。到了公元前1580年至公元前1314年的埃及十八王朝時,埃及已擁有眾多的玻璃工人,能制造出各種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器皿和珠子,並且風靡世界。1933年在洛陽曾經出土了由亞歷山大傳到中國的玻璃珠,但關於玻璃何時時傳入中國的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近年來考古發掘提供的實物表明,南方沿海地區自公元前5世紀以來,到公元三四世紀一直是中國玻璃制造的重要基地。廣州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起,即已擁有自己的玻璃制造業。東晉著名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已提到了仿造埃及玻璃碗,使玻璃制品進入日用器皿領域。

  一般認為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樂器箜篌,起源於古代埃及。1996年在新疆且末的古墓中發現了公元前5世紀的箜篌,這為箜篌傳入中原的時間提供了新的標本。在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古中,也多次發現與古埃及極為相似的權杖頭,最早可以早到公元前三千紀。而且從突厥碑銘、漢唐墓志的流行,難免讓我們想到埃及的方尖碑、漢謨拉比法典碑,或者可以推斷中國樹碑立傳的傳統源自埃及。還有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專家認為它們與古埃及文明有著密切的關聯……

  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總是令人遐想的,在不經意中你總能找到他們之間千絲萬縷的牽挂,也能看到留存在各自世界的珍貴遺產。事實上,也沒有任何文明可以遺世而獨立。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