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

科學社會主義教育研究的好教材

——評《科學社會主義概論》

陳躍  2012年05月14日09:33  來源:光明日報

  《科學社會主義概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教材出版使用以來,得到了高校任課教師和廣大學生的認可和好評,對進一步深化科學社會主義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具有積極作用。作為一名直接使用該教材的任課教師,我感受到,這部教材和其他同類教材相比,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政治導向鮮明,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明辨理論是非、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始終。教材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為什麼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怎樣取代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線,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科學地回答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思想理論問題,特別是針對大學生關心的如何認識當代世界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如何認識當代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均作出了正面回應和有理有據的回答。教材堅持以實踐為基礎,考察和分析了科學社會主義160多年發展的歷史過程,特別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的艱辛過程,有助於大學生正確看待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所經歷過的高潮與低潮、輝煌與挫折。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沒有停留在回答“是什麼”的層面,而是在回答“為什麼”上作了深入闡釋。比如,教材不僅指出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這一基本結論,而且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過程和趨勢進行了深刻分析。這就使大學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盡管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但它改變不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二是體系結構合理,有助於當代大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脈絡和線索。教材從結構上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教材的前3章,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基本觀點進行了追根溯源的系統梳理,讓學生在品讀經典的過程中追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足跡,了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萌芽、發展和成熟的過程;第二部分即教材的第4—5章,重點論述了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分析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歷史成就和嚴重挫折;第三部分即教材的第6—9章,論述中國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四部分即教材的最后一章,以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遇到的問題為線索,分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教材的邏輯脈絡清晰,結構科學合理,符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教材還注重史論結合,努力把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及其邏輯同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聯系起來,著力從歷史脈絡的演進,論述科學社會主義及其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和貢獻,有助於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及其發展過程。

  三是內容重點突出,有助於當代大學生系統掌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觀點。教材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論述,特別是著力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比如,教材對毛澤東思想關於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對改革開放以來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重點論述,用較大篇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進行概括梳理,全面反映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的理解和認識。

  四是吸收最新成果,有助於教師和學生及時把握學術前沿。教材立足於當今時代的新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廣泛吸收借鑒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無論是理論的闡述、材料的運用,還是問題的解讀,都能夠站在理論前沿和學科前沿,這有助於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創新思維。比如,教材對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命題的界定和闡述,對科學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地位的論述,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厘定,對共產主義社會一般特征的描述,對馬克思、恩格斯設想未來社會的科學態度和方法論研究,對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理論的解讀,對蘇聯模式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辨析,對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績的分析和概括,以及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論述等,闡釋十分深刻,觀點富有新意。特別是教材在學科研究對象的定位中加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及其發展規律”,在學科研究的基本問題中突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圍繞社會化生產及其階級代表工人階級的發展,把“革命”與“建設”相互銜接起來,並在這兩者的統一理解中建構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使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科。這些內容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學科建設方面的新成果,是兩者的有機融合。

  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作為一本闡述基本原理的教科書,現有理論闡述清晰准確,但如果語言表述再生動一些、可讀性再強一些,教學效果會更好。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