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局部的沖突和戰爭仍難以避免。在當前背景下,如何正確看待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如何用和平手段解決不可避免的沖突,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
日前,世界歷史上的和平、戰爭與沖突化解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國內外百余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世界歷史上的戰爭與和平、世界熱點地區的沖突與化解等問題,旨在推動我國學界關於戰爭、和平與沖突化解及沖突后重建的研究。
用歷史辯証的眼光看和平問題
英國考文垂大學教授艾倫·漢特認為,西方學者對和平學的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平學在西方已成為一門學科,屬於社會科學領域。他提出,專家學者要帶著現代人的思想與情感,從歷史的角度、用辯証法的觀點來面對歷史上的和平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趙文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正確看待戰爭與和平問題,核心在於如何正確對待戰爭的精神遺產。戰爭的精神遺產,具有正面和負面的屬性。對於正面遺產,要高度珍視、大力弘揚﹔對於弱肉強食、野蠻殘暴的負面遺產,要無情鞭笞。今天依然存在戰爭的威脅,我們要在努力消除戰爭遺留的仇恨與隔膜的前提下,力爭從戰爭的正面精神遺產中獲得超越戰爭與消滅戰爭的動力和理性。
世界熱點地區的沖突與化解
英國考文垂大學卡洛爾·蘭克博士認為,不間斷的沖突構成了人類生活中無法規避的一部分,權力與資本擴張越來越多地借助暴力手段,世界由此變得更不太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從戰略角度解讀了利比亞戰爭。他認為,2011年爆發的利比亞戰爭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嚴重失衡的必然產物。目前,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但其影響和由此引發的問題才逐步顯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利比亞很可能成為西方體系中的附庸和跟班,阿拉伯民族復興之夢日趨渺茫。戰爭的非正義性使西方贏得眼前,卻可能失掉長遠。利比亞戰爭的爆發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它與近幾十年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日趨失衡直接相關。利比亞戰爭剛剛結束,西方攻打伊朗和敘利亞的聲音日漸升高。不管未來敘利亞和伊朗是否會遭受西方的軍事打擊,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亞戰爭絕不是最后一場戰爭。隻有當和平力量增長超過戰爭力量增長時,戰爭可能性才會降至最低,中國和整個世界的和平發展才會得到保障。
倡導寬容的和平文化建設
在和平學視角下如何化解和轉化沖突?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成認為,沖突化解是指沖突各方或外部力量採取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控制和減少沖突的暴力水平,在沖突的主要問題上獲得某些理解,並在未來合作與資源分配方面達成一項政治協議或聯合決議。從和平學視角看,“問題解決方式”最接近沖突化解,它可以使雙方獲得滿意的結果,防止未來的沖突,維護雙方的關系。沖突轉化是和平學的一個新領域,是沖突雙方從破壞性關系向合作性關系發生轉變,那些產生沖突的制度或結構發生了改變。沖突轉化提供的是用非暴力方式來處理爭執的技巧,消除了直接暴力和結構暴力。它試圖避免沖突談判中一方對另一方的優勢或壓迫,盡力滿足各方的需要,保障沖突中所有人的安全、身份、自立和生活質量。
和平學的目標是和平,和平也是人類的終極目標之一。與會專家贊同構建中國特色的和平學。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作支撐,同時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在和平問題上應該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科學見解。人們不僅要研究戰爭,還要倡導寬容的和平文化建設,為世界和平大局的實現、維護、鞏固和發展貢獻力量。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