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侯惠勤: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2年05月08日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戰略舉措,意義重大,堪稱“興國之魂”。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一方面“建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概括,提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呼聲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卻是“概括出能夠得到廣泛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后是什麼,令人深省。概括地說,以下三點是分歧的聚焦點:一是從價值內容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社會主義特性和人類性的有機統一﹔二是從價值主體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規范國家和規范公民的內在一致﹔三是從價值基礎上看,如何能夠體現出現實性和理想性的歷史統一。
  明確一些重大基本的理論前提
  價值觀是一定思想理論體系的凝練,因而世界觀、歷史觀決定價值觀。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缺乏共識,問題不出在這一概括要不要表達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和對於優秀價值傳統的繼承上,而在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關節點上,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及如何通過其“社會主義性”去整合人類性和民族性這一根本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
  較為明顯的傾向是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即“普適性”,作為價值觀提煉的最高原則,不但有意無意地淡化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界限,而且打開了西方對我國進行價值觀滲透的缺口。在這種觀點看來,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只是“特殊價值”,而超階級的“人類價值”才是價值觀的精髓。不難看出,這一對於超階級抽象“普世價值”的迷戀,背后釋放的信息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的懷疑,以及對當下流行的強勢價值觀和話語體系的屈從。
  這裡的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關於在階級社會裡,超階級的“人類價值”隻能抽象地存在並難免屈從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關於在現實存在的各種價值沖突中,隻有先進階級的階級訴求才或多或少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並最終為歷史所承認﹔關於隻有現代無產階級“消滅階級”的階級訴求真正代表了人類的未來,用所謂“人類性”否定工人階級的“階級性”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階級訴求等,在今天是否還是顛扑不破的真理。把“普世價值”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的最高原則的傾向,毫無疑問是對馬克思主義上述基本觀點的否定。這是我們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上能夠有所突破而必須跨越的障礙。
  從認識論根源看,上述傾向是把真理性歸結為價值性、以價值真理否定客觀真理而必然發生的誤判。我們曾經忽視過真理的價值性,有必要從這一方面拓展對於真理的認識,表明其與主體實踐的內在關聯。但是,必須明確,價值性只是真理的諸多特性之一,不是其最根本的屬性,更不是其全部屬性。真理最為根本的性質還是其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和認識為轉移的客觀普遍性。正如近年來不斷有試圖以“實踐唯物主義”取代“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樣,也不斷有以“價值真理”取代“客觀真理”的嘗試,其要害就是否定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反復指出,世界的存在不在於其“統一性”、“思維性”,而在於其“客觀實在性”亦即“物質性”﹔同樣,作為客觀世界正確反映和把握的真理,其根本特性也不能是別的,而隻能是“客觀普遍性”。
  當國際資本主義還居於強勢地位並演繹出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種種新版本的今天,侈談“全人類利益高於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普世價值高於社會主義價值”,就不僅是把願望當做現實的一枕黃粱,更是對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漠視。
  明確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功能和作用方式
  核心價值觀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制度精神”,它實際上是一種國家制度、一個國家運作模式賴以立足、借以擴展、得以持續的靈魂,因而是國家意識形態,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內核。
  核心價值觀有三大作用:第一,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國家制度的道義基礎,是構成其合法性的依據,決定了其國家形象。因此,核心價值觀之爭,首先是歷史和道德制高點之爭。
  第二,核心價值觀為相應國家制度的建構提供了基本思路,決定了其國家制度變革和調整的基本方向。核心價值觀看似抽象的共性話語,與具體的制度構架無涉,實際上並非如此。作為特定社會經濟形態的觀念表達,盡管其盡量使用全民性的話語,而其利益導向卻明白無誤。因此,核心價值觀之爭,從根本上說是制度建構權之爭。
  第三,核心價值觀奠定了相關社會的主導價值,決定了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主流民意。統治階級思想轉化為統治思想,主要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滲透。當人們把本來從屬於一定階級、一定社會形態的核心價值觀視為當然如此的“普世價值”時,統治階級思想就化作了社會廣泛認同的統治思想。這種隱性的價值共識,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准則,並由以培育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判斷善惡、是非、美丑的內在尺度,並在重大關口左右著主流民意。可見,核心價值觀之爭,就是思想主導權之爭。沒有核心價值觀,就不可能引領社會思潮。
  由此不難看出,核心價值觀當然要通過凝聚社會共識去規范公民的行為,但是這種共識的形成畢竟來源於對國家的認同,歸根到底來源於對國家制度和國家精神的認同。因此,成功的核心價值觀不是直接對公民提出要求,而是通過塑造國家形象、彰顯制度精神以獲得國民的認同,並使之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明確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途徑和培育方式
  核心價值觀概括的立足點是什麼?作為精神文化的成果,一般承認其源於生活並對現實有規范、引導作用,但分歧在於主要著眼點是“現存”還是“未來”。兩種意見的對立是明顯的:一是強調核心價值觀植根於現有的生活方式,因而必須從現階段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進行概括﹔一是強調核心價值觀,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健康生活方式和社會新風尚構建的先導性,因而必須著眼於改變世界、超越現存進行概括。
  從更深層次看,這一分歧還涉及自覺性在核心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問題。前一種意見實際上認為核心價值觀是自發形成的,是一個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定型的自然結果,因而需要漫長的歷史過程﹔后一種意見則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能自覺構建,是依托先進的社會力量和思想理論的精神結晶,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引領作用。我們要對這兩種觀點作正確的判斷,就必須對核心價值觀的屬性作進一步考察。
  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道德文化力量,其形成和發展從屬於文化發展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文化發展規律最終受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的制約,在階級社會,它總是通過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而最終滿足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因此,文化固然有自發的一面,但是,由於人們的精神生活總是被統治意識支配,所以自發性就等同於對統治階級的依附性。更重要的是資產階級利用其在商品生產中的主宰地位,使商品生產的自發性與其文化操縱渾然一體,使自發性成為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霸權的同義語。這樣,崇拜自發性就成為資產階級進行思想統治的重要方式。
  我們之所以強調文化自覺,就是因為舍此在過去無法沖破資產階級的思想牢籠而起來革命,在今天則無法抵御西方的文化滲透而和平發展。這種文化自覺,最根本的就是工人階級政黨及其先進理論對於文化建設的引領,“對工人運動自發性的任何崇拜,對‘自覺因素’的作用即社會民主黨的作用的任何輕視,完全不管輕視者自己願意與否,都是加強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對工人的影響”。自覺性應當滲透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當然也包括核心價值觀的概括。
  進一步看,社會主義屬於新生事物,其價值和生命力主要通過不斷開拓未來的發展加以展現。因此,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變世界”、不是屈從現實而是改變現狀就成為科學社會主義世界觀的根本特征。
  就文化霸權而言,它在今天隻能依托文化的某種屬性,例如其娛樂性、商品性、自發性等,其“創新”隻能在文化形式上而不能在實質內容上,因而不能擁有引領文化發展潮流和未來的能力。隻有馬克思主義在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規律,從而真正把握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趨勢,站到了當代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高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繁榮的不竭動力,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遏止的力量所在。歸根到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要著眼未來、自覺培育上的分歧,本質上就是承不承認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規律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來,在西方乃至世界,幾乎已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即不管你是否喜歡資本主義,你可以批判它,卻無法取代它。齊澤克作了這樣的表述:“正如弗雷德裡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極具洞察力地論及的那樣,再也沒有人嚴肅認真地考慮可能用什麼來取代資本主義了,就好像即使在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境況下,自由資本主義也仍然是一個注定存在下去的‘實在’。”資本主義不可超越,這就是一個時期以來西方哪怕是左翼思想界也無法擺脫的一種普遍情緒。
  當西式自由民主制及由其支撐的自由、民主、人權被一些人武斷地奉為人類不可逾越的“歷史終點”時,他們也就從根本上取消了歷史的未來問題,因為他們已經把資本主義視為理想性和現實性的絕對合二而一。
  這樣,看似側重於理想和未來還是側重於現實和當下之爭,實際上就是兩種不同發展藍圖之爭,說到底是兩種不同的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之爭。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要“尊重”現存的實際,可能根子還在於對英美資本主義過於迷戀、對共產主義信心不足上。
  因此,下述問題就尖銳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馬克思主義揭示的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通過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而達到人民群眾掌握自己命運,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是不是歷史必由之路﹔我們在本世紀中葉所要實行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是走向共產主義的更為堅實的基礎,還是成為以資產階級“啟蒙價值”為基礎的現代性社會?這就是意識形態聚焦於核心價值觀對於當代中國的問題所在,也是新形勢下的“中國向何處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推行,應當有力地推動我國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