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知新報》:維新派的輿論陣地

  2012年05月08日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知新報》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在澳門創辦的刊物,出版時間較長、影響力較大,是維新派在華南地區重要的宣傳陣地。

  19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發動各省應試舉人1300余人上書光緒皇帝,號召“變法圖強”,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為宣傳變法自強的主張,維新派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在此背景下,《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正式創刊,由康有為、梁啟超兩人親自籌劃,何穗田、康廣仁(康有為胞弟、“戊戌六君子”之一)具體運作,報社地址設在澳門大井頭4號。

  《知新報》選址澳門是康有為經過深思熟慮而確定下來的,因為澳門當時是葡萄牙租借地,不受清廷控制,比內地辦報限制少,更便於暢所欲言,還可與上海《時務報》形成南北呼應的態勢。《知新報》雖與《時務報》同為維新派喉舌,風格接近,但仍有自己的特色,取名《知新報》,有開通民智,啟發讀者認識新事物、接受新觀點之意。《知新報》以宣傳維新變法為宗旨,“以啟發民智為先務”,欄目及內容均緊扣宣傳變法維新的主題。

  《知新報》發刊不久,便暢銷全國,並遠銷日本、越南、新加坡、美國等國,頗受各地進步人士的歡迎,在一些地方官員和上層知識分子中的影響更是非同凡響。廣西洋務總局在通飭中稱該報“論說明正,深通時變,尤能激勵憤恥,博深切明”。廣州巡撫、江西布政使、貴州學政、杭州知府等地方官均通飭治下官吏、士紳、學生訂閱該報。興化府張僖發給書院示諭,規定學生成績在超等前三名者,個人可以領取《知新報》。譚嗣同則盛贊該報編排新穎,文風獨特,“尤見匠心”,屢次致函友人探詢和索購該報。

  《知新報》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為1897年2月22日創刊到1898年9月26日第66冊戊戌政變之前,主要宣傳救亡圖存,變法自強,傳播西學。后期為1898年10月6日第67冊戊戌政變之后,主要是痛斥后黨殺害維新黨人,陰謀篡權,宣傳忠君保皇思想。

  《知新報》在戊戌政變前的一年半中,首要任務就是大力宣傳變法維新思想,闡述康有為等的變法理論。1897年8月18日和1897年8月28日出版的第28、29冊中刊登了歐榘甲的《變法自上自下議》,宣傳國家危亡,非變法不可。文章指出:“外人之輕我甚矣,縱吾日日諱亡而存,不可倖也。奚若熟籌得失,而上下變計以求存乎?”他認為變法有“變之自上”和“變之自下”兩種,變之自上,“……有如俄、日,君臣一心,以圖新政”﹔變之自下,如美國、法國“民之大變也,全球震蕩,民智豁開”。文章強調要借鑒別國變法圖強的有益經驗,尤其是日俄兩國的變法經驗。從1897年2月27日第2冊開始,分十期連載徐勤的長篇政論《地球大勢公論》,闡述人類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觀點,宣傳變法維新。《知新報》還發表了康有為歷次呈給光緒皇帝請求變法、維新富國的奏折全文,如《為膠事條陳折》、《條陳商務折》、《請及時變法折》、《上清帝第六書》等。

  《知新報》利用澳門特殊的地理位置這一有利的條件,常刊載一些《時務報》和內地其他報刊所不敢刊載的消息和評論,以揭露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野心,說明變法圖強的緊迫性。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事件發生前,該報就在1897年5月12日第17冊上首先發表了劉楨麟的《論德人尋舋於中國》,深刻分析了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其實質是為了“盜劫”中國,提醒人們警醒德國的野心。第20冊“俄國”欄,發表了《漁人得利》、《包藏禍心》兩則新聞,揭露俄國對中國的侵略事實。《知新報》有時還翻譯引用外文報紙刊登的文章,用外國人之口批評當時中國官場的黑暗,揭露內地官吏賄賂行為。第29冊《論粵人不知變之失計》文章中,作者陳繼儼慷慨陳詞:“夫琉球滅,緬甸失,安南亡,台灣割,由羽翼而及心腹,尋戶牗以至堂室”,指出當時國內形勢的嚴峻。

  《知新報》在宣傳維新變法的同時,從各方面給人以新的知識,所設“格致”、“農事”、“工事”、“礦事”等欄目著重介紹西方的科技知識、發明創造,譯文通俗易懂,並常常配有實物圖像或操作流程圖。從每期的篇幅看,科技知識約佔三分之一。如第32冊的《西士談天》一文是西方學者對隕石、北極光、太陽黑子的研討﹔第2冊的《考求照骨》和第38冊的《叉光顯微》等譯文介紹了X光的獲取和應用﹔此外,《知新報》還介紹水力發電、電燈制造、染布妙法、新式火車、航空器方面的小知識以及一些貼近民眾生活的科普常識等。

  戊戌政變以后,維新派在國內的所有報刊均被清政府冠以各種罪名被迫停刊。《知新報》因在澳門,得以幸存。從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至12月23日《清議報》在日本橫濱創辦的三個月時間裡,《知新報》仍然敢於公開站在維新黨人立場上批評、鞭笞后黨搞反動政變,此時公開發表支持維新黨人文章的新聞媒體已寥寥無幾。

  維新人士的變法主張遭到了保守黨人的誹謗與攻擊,《知新報》從1898年12月13日第74冊開始,予以反擊,連續3期刊登長篇評論《論中國變政並無過激》,列舉大量事實闡述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裡為改革弊政而作的重大貢獻,駁斥“由於改革過激而導致政變”的說法﹔並在第75冊發表的《清國殉難六士傳》寄托對六君子的悼念,熱情謳歌了他們的獻身精神。隨著慈禧太后“廢立”陰謀的出籠,政治斗爭形式日益尖銳,該報已不再慷慨悲歌、伸冤辯誣,而是指名道姓、公然痛斥后黨為奸黨逆賊。第84冊轉載康有為的《復依田百川君書》,大膽揭露慈禧篡權奪位事實,並痛罵慈禧“既敢行逆廢主,則是篡位之賊耳”,言辭大膽、尖銳。與此同時,還極力鼓吹“尊君”、“保皇”思想,把光緒描繪成“英明神武,無與倫比,俄之彼得,日之明治,量德比功,殆無以過”的一代聖君,以為“中國存亡,系於皇上之一身”。

  1900年底,《知新報》發表文章《論民主革命皆不宜行於中國,舍復辟無第二義》,文章以“保皇”來煽動民眾抵制民主革命。這種宣傳傾向的變化,與維新派人士的階級局限性相吻合。《知新報》由激進、進步轉變為保守、落后,違反了社會進步潮流,逐漸從進步轉向落伍,1901年1月20日出至第133期后,自動停刊。

  《知新報》歷時近四年,起初5日出版1期,后改為半月刊。它宣傳救亡圖存,鼓吹變法維新,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維新派輿論陣地之一。

  (作者單位: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