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當代藝術:呼喚更高審美品位

王一川  2012年05月07日09:37  來源:光明日報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如下問題感到好奇或焦慮:面對如此豐盛繁多的當代藝術產品,如電視藝術節目、電影、音樂會、舞台劇、暢銷書等等,什麼才是真正健康的和有益的?

  這時,認真分析當代藝術出現的新變化,由此對當代藝術的審美品位問題提出新的觀察和對策,就具有了一種必要性和迫切性。

  審美品位,是指審美與藝術符號系統的人生價值品級和地位。凡是審美對象或其他藝術品,總是要內蘊一定的人生價值或意義維度的。這些維度對人類社會生活來說,往往有著層次高低優劣之分。

  對當代藝術來說,可以以“感興”為中心而獲得審美品位的五層面構造:一是觸媒動感,二是觀形起興,三是體興會意,四是品興入神,五是衍心益生。

  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中國當代美學界,曾出現過一種審美能力或素養的三層面說,這可以視為一種有關審美品位的三層面學說。第一層是“悅耳悅目”,第二層是“悅心悅意”,第三層是“悅志悅神”。“悅耳悅目”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快樂”,這個層面雖屬“非常單純的感官愉快”,但“積澱”了社會性﹔“悅心悅意”指的是“通過耳目,愉快走向內心”的狀態,是“審美經驗最常見、最大量、最普遍的形態”,比“悅耳悅目”具有更“突出”的“精神性”和“社會性”﹔“悅志悅神”則是“人類所具有的最高等級的審美能力”,屬於“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興境界”。(李澤厚:《美學四講》)但在今天急劇變化了的當代藝術環境中,這個“三層面說”難免顯出了一些簡單和粗略。特別是如用來衡量當前以媒介技術及信息技術變化為核心的新的審美與藝術現象,就會面臨一些空缺。空缺之一在於:在當代“信息社會”、“電子媒介時代”或“媒介融合時代”,媒介正在當代審美與藝術過程中扮演越來越突出的角色,直接影響到審美的品位,因而如果在審美層面構造中不考慮媒介的作用,必定是不完善的;空缺之二在於,隨著全球文化經濟在中國的拓展和深入,當代審美與藝術日漸淡化其往昔崇尚的純粹精神性,而變得日益生活化、通俗化或實用化,因而必須考慮審美與藝術介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程度及其衍生的復雜性。正是考慮到這兩個空缺,上述審美品位三層面說就需要加以必要的調整和拓展。

  為了應對當前審美與藝術面臨的新問題,我在這裡嘗試在審美品位問題上引入中國美學傳統中的“感興”范疇,強調對中國民族美學傳統來說,喚起公眾“感興”仍然是當代藝術品必需具備的審美品質。原有的審美品位三層面說應當再增加兩個必要的層面,這就是媒介層面和現實生活衍生。這樣,對當代藝術來說,可以以“感興”為中心而獲得審美品位的五層面構造:一是觸媒動感,二是觀形起興,三是體興會意,四是品興入神,五是衍心益生。

  對審美品位層面構造的上述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當代藝術在創作和接受兩方面的一些有待辨別的問題。

  當代藝術不能滿足於以視聽奇觀、驚險鏡頭、嬉鬧場面等刺激公眾神經,而需要在它們的深層精心埋設那種富於興味蘊藉的意義蘊含。

  在創作上,當代藝術需要在它們的深層精心埋設那種富於興味蘊藉的意義蘊含,以便公眾在感官滿足之余能進一步品評更深的意蘊,向往更高的精神境界,而這恰恰是中國美學傳統所要求的。當代藝術並非不能有觸媒動感、觀形起興這類以“俗”、“艷”、“鬧”等為特質去強烈刺激人們感官的東西,這種強刺激其實是置身於這個高風險社會中滿懷憂患意識的人們常常需要的一種日常平衡之道。關鍵的問題在於,當代藝術的“俗”、“艷”、“鬧”等表層背后,是否還能包含有某種價值蘊藉,准確點說,是通俗的表層文本下面是否還有著豐厚的帶有感興意味的人生意義蘊藉,簡稱興味蘊藉。而這種興味蘊藉正意味著古往今來中國美學都特別注重的在感興中對人生價值的直覺體驗,例如對“情義”、“義氣”、“氣節”、“道義”、“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中國式人生價值觀的佔有和享受。影片《唐山大地震》一開始就調動各種電影手段營造出特大地震所有的超級奇觀,給觀眾以視聽感官的強烈震撼,同時還設計出一系列懸念、巧合、催人淚下的親情場面,但這些多少帶有“俗”元素的表層,卻能把觀眾指引到中國人所特別看重的家國情懷、情義無價、血濃於水等核心價值上面,讓他們在享受到感官愉悅的同時更能品嘗到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所特有的深厚意味。《十月圍城》是按“商業片”套路拍出來的,但它的那些驚險、懸念、刺激等時尚鏡頭的深層,卻成功地投寄了中國式興味蘊藉,足以形成觀眾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家國情懷共鳴。這些都是符合中國美學的興味蘊藉傳統的當代實例。按照這種美學傳統,優秀藝術品之所以能從低級的觸媒動感層、觀形起興層依次上升到中級和高級的體興會意層、品興入神層和衍心益生層,靠的就是觸媒動感層、觀形起興層下面還隱伏的那些興味蘊藉。相比之下,《三槍拍案驚奇》之所以受到人們詬病,主要還是由於其“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編導或許主觀上還是想讓影片打動人的,但關鍵在於,主人公本來可以多少感人的為愛獻身的犧牲精神等正面價值蘊藉,竟然被他們自己不該有的那些外表極盡夸張做作之能事的搞笑言行給自我消解了,從而導致喜劇的外在化或淺表化。與此同時卻又沒配上中國觀眾需要的中式正面興味蘊藉,致使中國觀眾面對這種多少陌生的西式奇幻而荒誕的“反英雄”故事時,難以投寄足夠的理解力和同情心。這種教訓需要引起藝術家、文化產業及媒體的從業者的高度警醒,因為他們是當代藝術創作和生產的共同組織者和參與者。

  公眾的國民藝術素養是他們接受藝術品的審美品位的基本主體條件,假如沒有這個條件,再美的藝術也不足以讓其動心。

  這裡需要考慮來自公眾的三方面問題:首先,公眾觀賞藝術品,如果從動機上看僅僅是為了感官娛樂或消遣,那麼,再有多麼深厚的興味蘊藉,也都可能讓其置若罔聞﹔其次,如果從個體素養上看並不初步具備接受藝術品審美品位所需的上述五層面藝術素養及相應的習慣,那麼,再動人的興味蘊藉可能也無法令其投入其中﹔再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如果對當代文化產業及媒體的藝術營銷策略不夠了解,對它們的任意炒作、編造甚至杜撰等不具備識別力而單純地盲信,就必然陷入屢屢受騙上當的困境中難以自拔。當代藝術中的低俗化、過度娛樂化、去深度化或淺薄化等偏向得以持續泛濫的原因之一,正是公眾的這三方面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形,公眾需要具備有關審美品位五層面的素養,才有可能對藝術創作提出需求和觀賞動機。從具體層面來看,國民藝術素養可以包含如下層面:一是媒介體認力及感官快適,二是形式感知力及形式快適,三是意象體驗力及情思快適,四是蘊藉品味力及心神快適,五是生活應用素養及身心快適。相應地,如果用我習慣採用的以感興為基座的概念構架來表述,那麼,這種藝術素養就應包含如下層面:媒介觸興、形式起興、興象體驗、興味品鑒、生活移興。這樣的國民藝術素養的養成,不能單靠公眾個人的定力或努力去實現,而是急需社會的方方面面去合力實施的。

  從審美品位層次論看當代藝術,國民藝術素養研究在當前已經迫在眉睫了。這種研究目前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如何讓藝術品真正具有可供國民鑒賞的多層次審美品位。藝術家、文化產業、媒體等藝術創作界從業人員本身,也同公眾一樣存在國民藝術素養的養成問題,因為,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素養,他們必然無法生產出富於健康、高尚蘊藉的藝術品來。二是如何讓國民具備藝術“慧眼”,以便他們真正獲得優質的藝術享受和精神提升。這兩項任務都需要同時抓緊抓好。相比而言,第二項任務已經變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因為它涉及大量的和廣泛的國民素養問題。國民擁有藝術“慧眼”,也就是擁有高度的藝術鑒賞力,而這也正是藝術的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必要成為當代藝術學和美學研究的新的重要課題。(作者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