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介子故裡 特色安在?

名人故裡文化戰略研討

  2012年05月07日09:39  來源:光明日報

  

綿山風景區換乘中心新落成的介子推銅像


  間:
2012年4月1日晚


  

  點:
山西介休綿山

  發 言 人:山西省介休市市長王懷民 

  中共介休市委宣傳部部長李成海

  綿山運營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杜國華 

  學術回應:第七屆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 

  湖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 波

  主 持 人:梁 樞

  主持人:今晚討論的主題是“介子推故裡文化戰略研討”。先請介休有關負責同志作主旨發言,介紹一下這些年如何運用介子故裡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推動當地的城市文化建設,有什麼思路,有什麼舉措。然后,我們再請兩位學者進行學術回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學界與名人故裡之間搭起溝通與對話的橋梁,共同探討名人故裡於當代的發展之路

  首先有請王市長。

  王懷民:介休的清明寒食節活動已經連續搞了5年。對我而言,每參加一次這樣的活動,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都是介休和知識界、學術界對接的一次機會。

  我們介休離太原120公裡,是“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區域的中心城市。面積不大,744平方公裡,但人口不算少,有40.3萬人,十個鄉鎮五個街道。

  “十二五”以來,我們對於介休的文化定位是“琉璃之城,寒食之鄉,三賢故裡,文化之邦”。所謂琉璃之城,是指介休的琉璃天下聞名。據考証,建造沈陽故宮的琉璃,都是介休侯世家人燒制的。而北京的故宮也有一部分琉璃,是我們介休人燒制而成的。去年我們在北京展示了十二到十四世紀收藏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眾多博物館裡保存的介休洪山陶瓷窯燒制的陶瓷和琉璃品。

  介休是一個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這裡有兩千六百年前的介子推,有東漢時期的大教育家郭泰,還有北宋時期出將入相長達五十年的文彥博。有資料記載,清代介休考中進士人數達64人,位居全省第四。所以,自古介休便人文薈萃。

  清明寒食的發祥地在我們介休的綿山。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表現形式,清明寒食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后,山西省委、晉中市委相繼作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清明(寒食)文化節的影響力,不斷適應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需要。

  綿山清明(寒食)節的文化建設有今天的成績,三佳集團作出了很大貢獻。1995年以來,三佳集團以民營企業的身份率先投資修復國家旅游資源——綿山風景名勝區,目前已形成14大游覽區,360多個景點,5日游格局。近年來,不論是“五一”、“國慶”黃金周期間的游客人數,還是全年的總接待人數,綿山風景區在全省前三甲居多。

  希望專家學者多提寶貴意見,為我們綿山的發展出謀劃策。相信各位的遠見卓識必將對我們傳承發展清明(寒食)文化、打造文化介休帶來有益的啟迪和幫助。

  主持人:謝謝王市長。下面有請杜總。

  杜國華:我大略補充一下剛才我們王市長所說的。介休市是琉璃之都。為什麼?琉璃的制作,需要一種原料,叫鋁礬土。全國鋁礬土的產地有山西、河南、貴州和廣西。山西鋁礬土的儲量有41.%,其他各佔15%左右。介休700多平方公裡,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是鋁礬土,而且介休鋁礬土的品質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好的。

  綿山是1987年由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批准之后,因為種種原因,恢復起來比較困難。1995年,介休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定,確定了“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理念。在這種大好的條件下,我們才決定開發綿山。應該說介休市委市政府是開創了中國景區資源管理的先河。現在我們已經走在全國景區管理的前列了,這和介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主持人:謝謝。下面我們進入學者回應的環節。有請李漢秋先生。

  李漢秋:現在名人故裡很多,山也很多。我在想,我們怎麼樣把綿山打造成一個很有特色,一個你不能不來看的地方。這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

  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綿山應該打造“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形象”。

  綿山的文化非常豐富,儒釋道三家文化資源都非常多,我們能不能打造成一個儒釋道精華相融互補的文化?從中國歷史來看,越是中后期的社會,儒釋道相融互補的趨勢便越明顯。現在對於儒釋道精華的提煉,我聽到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儒家的敬業,道家的養身,佛家的養心。有的說,儒家的拿得起,道家的看得破,佛家的放得下。我們走到綿山,看到大羅宮就說這是道家的,看到那一個寺廟,又說這是佛家的什麼。如果我們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把儒釋道精神貫穿到每一個景點,用儒釋道三家精華互補的理念總攝綿山的每一處,讓每個來綿山參觀的人有一個總體的領悟,這對當今社會是有好處的。

  再說“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呢?清明精神。

  我想清明至少有三重奏。第一重奏是生命清明。清明節的情感本體,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紀念已逝的先人。當我們站在已逝先人的墓前,或者撫摸著已故先人的骨灰盒的時候,已故親人的一生就浮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由得思考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這種感悟,生命的這種思考油然而生。這是清明節最感人、最動人心魄的一個課題。生命怎麼過才過得有意義,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經驗,就是“三不朽”。怎麼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從《左傳》就開始提出,為什麼不用“三立”或者別的,而用“三不朽”呢?就是考慮到生命怎麼能夠不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史書,怎麼能夠在史書上成為不朽?這對中國人是個大事情。所以中國的史書史官文化特別發達,國有國史,朝有斷代史,府州縣都有地方志。地方志裡都有人物傳。此外還有家族的家譜,個人的墓志、墓碑、傳記,就是要讓人有價值,能不朽。

  所以,我們清明節的頭一重奏,就是生命清明,要使得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我們綿山搞清明紀念活動,要提升到這樣一個文化高度上來,要提升生命的價值。

  第二重奏是政治清明,或者說社會清明。介子推很突出的一點,就是希望他的主公“清明復清明”,政治清明、社會清明是歷代老百姓的願望。

  第三個清明是生態清明,也是生態環保。清明自古以來就是插柳、戴柳,從插柳、戴柳發展到植樹造林。民間不是有講嗎: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從插柳發展到植樹,再擴大為生態環保,這是整個生態的清明,這正是我們提倡的。

  一個形象,是指介子推。介子推的形象特點是什麼,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以為,介子推最大的特點有兩點。一是功不言祿。他有功,但不居功,不講祿。一是志向清明,志在政治清明。

  功不言祿很好理解,他有功,但不受賞,不求功,甚至背著老母親躲到綿山去,要他出來他也不出來。功不言祿在古代是很受推崇的,在現在社會也很有意義。我們現在有的人功利心太強了。功利心太強就會使得人心異化,使得人心失調、失控、失范。所以,介子推這種精神,是很有現實針對性的。

  介子推在跟著晉文公出走的時候,晉文公餓得不行了,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充飢,救了晉文公一命。晉文公很感激,說以后要是回國當了君主,一定好好報答你。介子推就說,我不需要你的報答,我隻希望你將來做一個清明的國君。當介子推被燒死的時候,晉文公發現在大柳樹的樹洞裡,發現了介子推的一首血詩,這詩沒有多少句,但是很短的幾十個字裡,三次提到了清明。詩是這麼說的:“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這個清明和空氣清明不是一回事了,這是政治清明。介子推這首遺詩,是真是假,是誰作的,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尚乎清明,反映了中國歷代老百姓的願望。這是介子推形象閃光的地方,是貫穿千古的一條線,很值得我們繼承、發揚。介子推這個形象需要推崇、需要宣傳、需要發揚。

  中國的節日有這麼一個規律,最開始都是天時或者物候,端午、清明、中秋這些都是趕著物候而設的。在因物候而設的情況下,一定要加入人文的內涵。光是自然的物候,還不足以滿足中國人人文的需求。中國人總是要在因物候而設的節日裡加入人文的內涵,中國的節日往往都是有人物比如端午,加入屈原的形象,有些地方加入伍子胥的故事,有的加入項羽的故事。介子推之於寒食清明,真是可以媲美屈原至於端午。真是很有意思,屈原自南方,介子推在北方﹔屈原在水邊,介子推在山上﹔屈原死於水,介子推死於火。這南北兩大節日的標志人物,為什麼屈原過端午節,好像大家家喻戶曉,都知道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但寒食清明是為了介子推,好像沒有那麼多人知道,這說明我們工作沒有做好,沒有宣傳好。介子推呼吁清明、期望清明的精神,是歷代老百姓們都喜歡、認可的。我們把他定位為呼吁清明的一個人士,功不言祿的一個人士,這樣的一個形象特點,需要我們來塑造。我們塑造成功,就可以傳之后世啊。

  主持人:謝謝李先生。李先生講得非常好。比較今天各地的文化名人故裡建設工作,有兩種傾向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一是重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二是做法雷同,缺乏特色。而李先生所談,恰恰抓住了這兩個最薄弱的環節。這為綿山風景區下一步的建設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路﹔同時,對於其他名人故裡的文化建設也很有啟迪意義。謝謝。下面有請肖波教授。

  肖波:從小就聽說有一個介休,是清明節的故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有機會從“二十四孝”中董永行孝感天的發生地——湖北孝感,來到了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綿山,憑吊介子推,感悟孝文化,心中有不少感動和體會。

  寒食清明節和孝文化,有共同的文化內涵,我認為其突出的一點就是感恩。而兩者的區別在於,寒食清明節的感恩是面對逝者,而孝文化則是兼向陰陽兩界。在清明節,人們身著素服,面有戚色,向逝者獻一束小花,酹一壺清酒,以首頓地,輕泣長號,為的是要表達對祖先的哀思、敬意和感謝。緬懷先人,感受生離死別的悲愴,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澤。感恩是未亡人生生不變的深情。

  孝文化的本質與核心是感恩。感恩從狹義上來說,就是感謝父母,從廣義上就是感謝所有有恩於己的人,乃至江山社稷。感恩是孝的體現,是為形﹔孝是感恩的前提,是為魂。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美德,孝是根本。感恩,一是要感恩父母,要能養親、敬親、尊親,不能讓父母擔心,還要為父母分心、寬心。二是要推恩及人。在人與人相處中,應升華孝道,推己及人。也就像孟子所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尊敬熱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長輩。三是要緬懷先祖,這是對亡者而言。要始終不忘思念先祖,繼志述事,將他們的遺志承傳弘揚。清明掃墓,生者對先祖寄托哀思,就是慎終追遠,敦親行孝的具體表現。通過這種儀式,寄托心靈,遙至先人。木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獲得更多的山川靈氣,不死精神。

  介休市領導組織了規模宏大的“綿山論壇”,我體會這樣做主要還是為了強化文化民生,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帶動經濟硬實力,加速再造一個新介休。近來有句話說得好,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介公故裡、清明文化中蘊含了豐富倫理價值,而且在激發創新中極具現代意義,因此對故裡百姓來說甘之若飴,對當今國人也充滿吸引力。

  對於如何將清明文化等歷史寶貴饋贈變為促進發展、影響今人的文化軟實力,並大力提升之,有三點想法或建議:一是加強研究闡釋,進一步賦予其魂。介子推舍生取義、精忠至孝、以身明志、向往清明,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代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這對當下國民的道德建設,也有現實的意義。應從清明祭祀,表血緣親情展開,追思先賢先烈,培育感恩之心、責任意識乃至家國情懷。文化有魂,則能承載報本敬親、愛國興族的價值理念,並激發起千百萬人的激情、渴望與夢想。二是使之進一步流行傳播、影響大眾。文化猶如空氣,應鮮活地存在於社會生活中,在千家萬戶中,在人們的心裡,這樣才能干預生活,化育人才。應當說,清明文化等傳統在老一輩人中影響較深,但在青少年中情形堪憂。因此家庭應加強對子女的感恩教育,使其懂得應重情重義,知恩圖報。這一點要一代說給一代聽,一代做給一代看。學校和社會在開展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中,應尊重規律,掌握心性,動心動情地去培養每個學生的善端愛心。欲讓學生感恩,先要讓他們有恩可感。影響了青少年,傳統就不至於中斷。三是加大文化民生,進一步豐厚群眾文化素質。讓我們的大眾多點情感,多點厚重,多點思索,多點理性。文化隻要為人所掌握的時候,就會成為力量依據。隻要介休人民自己心中有了感情,有了體會,他就會為自己家鄉寫歌、為自己家鄉拍電視劇、電影,他們會用多種方式自己來積極宣傳介休綿山,走一路說一路,見一人講一人,他就是家鄉最好的口碑,何愁介休的影響出不去呢?如若這樣,介休早晚都會成為世界聞名的慈孝之城,慈孝之都。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肖波教授。當代中國推進文化建設,孝文化注定要承擔特殊重要的歷史責任。所以,介休這個孝文化符號,其名人故裡建設就顯得特別重要。下面有請李部長。

  李成海:聽了兩位學者的發言,特別受啟發,也有了些思考。我感覺介休應該有把介子推的故事推廣到全國,推廣到全世界的責任。對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第二,我們對於介子推的理解和認識,還很不夠,還需要繼續下大功夫加以了解和研究。第三,要把介子推打造成和屈原同樣的知名度,我們還需要加大力度。我有個想法,此次會議之后,我想繼續和《光明日報》,還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繼續深層次地交談,這是高度和深度問題。還有一個是廣度的問題,對於介子推的功不言祿、志在清明的兩大特征,是否可以用報紙、電視劇、動畫片等各種形式,將介子推形象宣傳得更廣一些。

  主持人:李部長的簡短發言,講得很實在,讓我們見識了我們介休干部的思想水平。謝謝大家。

  (錄音整理:羅容海)

  (壓題圖片為綿山道教名勝大羅宮)

  介子推(約?——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曾跟隨晉公子重耳流亡異國。中途絕糧時,介子推將股上肉割下,熬成湯以救重耳。重耳歸國為晉文公后,分封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躲藏深山不出。文公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出山相見,介子推矢志不渝,與母親雙雙被燒死在綿山上。為了紀念介子推,百姓們在這一日不生火,隻吃冷食,稱為寒食節。而在時間上與寒食節僅相隔一兩天的清明節,相傳也是紀念介子推的某種延續。大約自唐代始,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寒食節吃冷食、折柳,進行秋千、蹴鞠等戶外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而介子推遵從母命、攜母隱居、與母共存亡等感人事跡,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慈孝文化的典范。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