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尚書》學會首屆年會暨國際《尚書》學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近日在長沙舉行。來自海內外的6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論文46篇,涉及《尚書》之出土文獻、政治、思想、哲學、訓詁、學術史、語篇研究以及域外《尚書》傳播研究等多個專題。
李學勤先生作了《清華簡與尚書研究》大會主題發言。清華簡與《尚書》相關的文獻有20余篇。証明孔壁古文《尚書》之實有。其中《傅說之命》三篇共24簡,有很多我們未知的內容,結合《尹告》(今傳本題為《咸有一德》),可以証明古文《尚書》之偽。《傅說之命》與《書序》所載《說命》篇數相合,可見今傳《書序》是有依據的。《皇門》、《祭公之顧命》等《逸周書》篇目的發現,其書寫格式及文字的古奧與《尚書》相同,《逸周書》部份篇章應當與《尚書》具有相同的價值。清華簡還有《尚書》和《逸周書》都沒有的類似《尚書》文獻,這可能說明兩漢流傳的古文材料遠不止文獻所載,許多由於無師傳家法不受重視而失傳。這些發現將對傳世文本的釋讀、《書序》之考辨、古文《尚書》之出現與真偽等諸多問題帶來突破性的研究。
經學是致用之學。《尚書》之德政、教化、官德、刑法、民本、社會理想、大一統等觀念在今日還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與會學者在這一領域有深入的探討。明代呂坤《閨范》以《尚書》語段為教材申明嫡妾之道及婦道,歷代士人解釋《尚書》以為修身之具、淑世之道,而經筵《尚書》講題則是直接了解《尚書》文本如何成為帝王治政思想源泉從而影響古代政治的關鍵。“十六字心傳”如何成為理學的基本觀念,又如何在后世的批判中被放大,揭示了經典思想如何通過合目的性的闡釋而與時代融合,這是傳統現代化可供借鑒的模式。
《尚書》訓詁研究是會議的重要內容,研討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學專家對《尚書》中句讀、詞匯、詞類做出了深入研究。
對歷代《尚書》學家展開研究,是專經之學的重要內容。與會專家對此專題的探討成果最為豐富,涉及先秦孟子《書》學、宋人王安石、袁燮、金履祥、清人閻若璩、劉文淇、皮錫瑞、陳壽祺,到近人錢穆、屈萬裡等十數家《書》學研究。
《尚書》不僅是民族的,還是世界的。與會代表深入討論了域外《尚書》傳播、研究困境及解決方案,提出翻譯要正確使用“顯化”(凸顯原文隱含的信息)和“異化”(保留原作文化印跡)策略,宜循序漸進,結合中外學者智慧,先行操作《尚書》名言句段外譯,再出全譯本。本次會議,日本學者對於日本中世紀的《尚書》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資訊。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先生提出可以適當借鑒域外成熟的語言與文化理論展開《尚書》研究,這需要研究者具有溝通中外古今的知識儲備與學術視野。
(陳春保 陳良中)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