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1935—1948),無論是從中國現代史、革命史角度,還是從中共黨史的角度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延安時期留下的豐富的文獻和檔案等,是研究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和黨史的寶貴資料。但長期以來,這些史料未能得到完整、系統的整理,以至相關研究難以深入展開。整理出版一套全面匯集延安時期史料的叢書,已成為社科建設的一項迫切任務。
陝西人民出版社從2010年2月開始出版《紅色檔案——延安革命文獻檔案匯編》。這是一項社科建設的重大基礎工程,將於2012年6月完成。叢書初定為60卷,收錄有《文藝突擊》、《大眾文藝》、《中國文藝》、《中國文化》、《文藝戰線》等延安時期的文藝期刊。
筆者是延安時期文藝期刊底本的提供者,在此略談相關情況。
文藝期刊星散於各地 延安時期,在物資匱乏、紙張和印刷設備奇缺的情況下,文藝工作者憑著高漲的革命熱情,克服種種困難,先后創辦了20種文藝期刊,既有鉛印的,也有油印的。后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刊物的保存現狀並不令人樂觀。如今,要想找到一份完整的期刊已是頗為困難。筆者曾有幸參加大型《延安文藝叢書》(16卷)的編輯工作,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跑遍全國各地,尋訪當事人,進出諸多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終於找到13種基本齊全的文藝期刊,並將它們進行了復印。其間,筆者在北京一個機密單位找到艾青主編的一期《詩刊》,這大概是海內存留的孤本,艾青聞悉,喜極欲泣﹔在高敏夫家人處找到缺失的一本綏德版的《新詩歌》,補齊了這一刊物﹔在朱子奇處找到了延安版的各期《新詩歌》。總之,延安時期的文藝期刊星散於全國各地相關單位或個人手裡,需要花費時間、心血和資金,才能搜集齊全。所幸的是,筆者經過一番“大海撈針”,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在搜集刊物的過程中,筆者嘗到了許多辛酸的滋味,經常看到異樣的眼光。人們疑惑:一個老者尋找七八十年前的幾張發黃、破損的舊紙,意欲何為?有的地方,任你怎麼解釋或是哀求,說明搶救史料如何重要,依然是被拒之門外。這些珍貴刊物需要復印,但很多時候遭到“保護文物”的擋箭牌。在復印時,幾乎都需要智慧和“臉皮厚”,由此才得以如願。當然,“老延安”都比較熱情,一個個帶著老花鏡,翻箱倒櫃,尋找著僅存的一期或半期皺而黃的期刊,十分願意獻出來讓今人觀覽評說。
在困難中精心辦刊 延安文藝期刊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自然有其顯著的特色。
首先,由於紙張短缺、印刷條件差、經費困難,文藝期刊大多不能按時出版。有的月刊可能拖延到一至兩個月后才得以出版。劉白羽主編的《文藝突擊》原為半月刊,后改為月刊,其后又不得不停刊﹔延安作曲者協會主編的《歌曲旬刊》,先改為半月刊,后改為不定期的《民族音樂》﹔周揚主編的《中國文藝》隻出了一期,原擬連載周立波的文章僅刊登了上篇。其次,期刊編輯的工作態度相當認真。往往是主編與編委共商選稿,在編輯過程中字斟句酌、精編細改。如果發現刊出的文章有錯漏,下一期刊物必定更正、致歉。筆者看到,在肖三主編的《大眾文藝》中,夾有一張“勘誤表”:第21頁第5行,“他”應為“她”﹔第30頁第16行,“為的”應為“為了”。聯想到今天一些出版物在這方面的疏忽,真是感慨萬千。許多刊物的排版、插圖、標題也很講究,《文藝戰線》、《中國文化》在這些方面尤為突出。最后,這些期刊除少量贈送、交換外,都是明碼標價銷售的,而且採取了稿酬制度。曾有人想當然地說,延安時期隻講革命奉獻,寫稿不給稿費,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對此,筆者曾寫過一篇《延安時期的稿費制度》加以匡正。《文藝突擊》每期售價5分至1角,寫明:“來稿刊用后,以本刊為酬”﹔《大眾文藝》每期定價3角或3.5角,申明“來稿一經登載,酌致薄酬”。筆者曾請教劉白羽:“‘薄酬’大約是多少錢呢?”他想了一下說:“大概是五六元錢。”胡採主編的《大眾習作》的稿酬規定很具體:“寄來的稿子,凡是登載出來的,每一千字送稿酬一元。”另外,有的刊物以實物代稿酬,如毛巾、肥皂、幾張紙等。
延安時期大小文藝期刊有20種,其中有7種刊物的刊名由毛澤東題寫,這表明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充分關心和扶持。《文藝突擊》創刊於1938年9月,是延安時期最早的文藝期刊。第一期稿件編齊后,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秘書科工作的奚定懷於9月17日代表籌備組致信毛澤東,請求題寫刊名。第二天,奚定懷等人就收到了毛澤東的題字和批復,備受鼓舞。該刊第5期還刊出了毛澤東為“戰地文化資料展覽會”的重要題詞:“發展抗戰文藝,振奮軍民,爭取最后勝利!”后來,它成為抗戰時期革命文藝的總方針。《中國文化》創刊於1940年2月15日,是陝甘寧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在籌備期間,周揚曾多次去見毛澤東,請他同意在創刊號上發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同時請他題寫刊名。大約在2月初,毛澤東把多次修改過的長篇論文和刊名題詞給了周揚。
此外,《大眾文藝》、《大眾習作》、《中國文藝》、《新詩歌》、《群眾文藝》也都是主編請毛澤東題寫的刊名。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