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羅塞達石碑
亞述帝國人首牛神雕像
圖為大英博物館正門 博物館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公共價值和公共精神。國家通過博物館向民眾傳達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眾則通過對博物館的慷慨捐贈、對博物館館藏的評論和對改善博物館管理的訴求,傳遞他們對博物館所蘊含的國家精神和文化的肯定與認同。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從不為人關注到成為英國的國家文化載體、大眾的文化空間,在這一歷程中如何發揮國家在文化載體、民族文化建構上的主導作用,以及實現國家與民眾之間的互動,給中國的文化建設以一定的啟示。
1
博物館是近代社會的產物,近代西歐各國都出現過收藏古代文物的熱潮,主要參與者是一些有財力、有空閑的沒落貴族。英國的漢斯·斯隆爵士、羅伯特·科頓爵士和羅伯特·哈利就是這樣的收藏家。1753年,斯隆爵士將自己近8萬件私人收藏捐贈給國家,另兩人也將收藏的圖書和手稿捐贈,這奠定了大英博物館的基石。175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規定將三人的收藏加以妥善安置並便於被人使用,這標志著大英博物館的誕生。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不過,后來備受贊譽的大英博物館,在它建立的最初半個世紀裡並沒有受到各方重視。雖然博物館一開始就是由國家籌建的,但是國家對其投資和關注都很少,藏品多是來自私人捐贈。19世紀初英國議會對大英博物館進行評估時,下院議員威廉·科比特甚至反對議會撥給博物館1.6萬英鎊的維修費。在他看來,大英博物館只是閑逛者、富人的娛樂之地,“為何商人、農民要將稅收提供給他們,窮人得到了什麼好處?讓富人們自己買單好了。”當時的參觀者們也反映他們的參觀基本上是匆匆而過﹔在更多的人心中,博物館與動物園無異,不過是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展覽秀而已。
但是到了19世紀上半葉,大英博物館卻獲得了飛速發展,這與英國的國力增強分不開。那一時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它擁有獨特的政治民主制度、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這將大英博物館的發展推向新紀元。作為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館藏規模不斷擴大,使用狀況和服務理念都得到極大改善。
大英博物館中令人嘆為觀止的古文明遺存收藏,主要都是這一時期以國家力量為后盾對埃及、希臘羅馬、西亞等地區進行文物掠奪所致,有些考古活動還是由國家直接資助的。180英國在埃及打敗法國,將法國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為戰利品運回英國,保存於大英博物館,其中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關鍵性發現羅塞達石碑,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總數達5萬件的埃及古代生活的藏品,木乃伊、棺槨、艷麗的壁畫、浮雕、各類陶器、珠寶、家具等令人目不暇接。1816年,英國人埃爾金在希臘進行考古發掘,將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刻偷偷運回英國,這些曠世珍品也成為大英博物館的著名館藏。1845—1851年,萊亞德在兩河流域考古,將發掘出來的巨大的人首牛身雕像、黑色方尖碑、亞述大軍大舉進功的生動浮雕等珍貴文物運到大英博物館收藏。當然這些考古活動多為“盜賊”行徑,若無帝國的全球霸權,是無法進行的。
隨著藏品的增加以及英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博物館的重要性開始顯現。此時有識之士意識到,博物館是國家公共資源的展示,博物館的發展本身就是英國走向極盛的縮影。因此,國家轉而重視大英博物館的管理和建設,除了不斷加大對博物館的投資外(19世紀初期國家共出資20多萬英鎊購買圖書)﹔更重要的是,議會召集了1835—1836年的大英博物館精選委員會。這一機構促成了博物館管理理念的大變革,博物館被定義為“一個傳播文化的機構”。委員會認為,作為行政事務的一個部門,博物館也應該按照其他公共部門共有的精神進行管理,使民眾明白大英博物館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教育機構,並盡最大可能讓英國民眾能夠便利地進入博物館參觀或者學習。這表明,大英博物館的國家機構性質及它作為國家文化工具的使命,得到了明確的認可和界定。
1835年3月27日,精選委員會被議會指定調查大英博物館的環境、管理和事務。委員會的調查工作歷時兩年,提交給議會的藍皮書多達600多頁,並舉行聽証會,聽取有關博物館的使用情況、優點和不足的意見。這對大英博物館發展可謂影響深遠,博物館從一個精英創立並且服務於精英的機構向大眾文化空間轉化。
2
在國家介入之后,大英博物館的一些管理人員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的改進,這主要表現在作為博物館重要部分的圖書館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
當時大英博物館的幾任首要圖書管理員(由於當時圖書收藏數量遠高於其他藏品,所以首要圖書管理員同時兼任館長)都提出:圖書館的發展和管理不僅僅要滿足英國公眾的要求,更要與大英帝國相稱,圖書館要購買最珍貴、最好版本的書籍,使之能夠成為國家級圖書館。圖書管理員愛德華茲一生致力於圖書館事業,他強調圖書館的教育用途,指出圖書館的功能在於傳播知識﹔國家應不遺余力地幫助需要擴充知識的人,公眾應該可以自由進入博物館。另一位管理員帕尼茲也認為,大英博物館應為公眾服務:“我希望一個窮學生能和這個國家中最富有的人一樣,享有同樣的路徑去滿足他學習上的好奇心,追求真理,參閱同樣的權威著作”。
1845年初,帕尼茲就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部門的不足和改善方法提交報告,指明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增加藏書的一些具體做法。年底,經過反復討論后,博物館致信財政部:“真心希望女王陛下政府認真考慮……在所有的領域(文學、政治和經濟等)購置更多的圖書,為此應制定一個更加完善的費用計劃”。次年春,下院初步批准撥款1萬英鎊給圖書部門,以后又逐年增加,使英國成為歐洲國家中對圖書投資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藏書數量的增長導致讀者的增多,因此對新的閱覽室提出了要求。1852年,經過長期規劃,帕尼茲將新閱覽室的草圖畫好,並呈遞給下院,最終獲得下院的批准和資金支持。1854年新閱覽室開建,歷時三年,耗資15萬英鎊。1857年,后來成為大英博物館代表性建筑的圓形閱覽室最終落成,這標志著大英博物館的發展達到鼎盛。在圓形閱覽室裡,有多個8英尺高的書架,整個閱覽室書架總長度達46英裡,每個讀者能自由取閱的書大約有2萬冊,樓上的另外兩個陳列室裡還有大約7千冊書,而整個圖書館的藏書達250萬冊。這當中還不包括大英博物館不作具體統計的報紙收藏以及各類小冊子、小出版物,所有這些加在一起總共約500萬冊,其中有相當數量的珍稀圖書。此時,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堪稱世界最好的圖書館之一,其世界性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與新閱覽室的建成同步進行的,是對大英博物館苛刻的進入制度的改進。18世紀時,博物館每天開放時間規定得很復雜:每年9月到次年4月,周一至周五,早上9點至下午3點開門﹔5月到8月,周二至周四與前述規定相同,周一和周五隻在下午4點到8點開放﹔另有眾多節日、宗教紀念日不得參觀。此外,博物館還實行准入卡制度,一個人要在博物館的門房那裡做兩次有關姓名、住址、社會地位的登記,才有可能獲得准入卡,第三次去的時候才能參觀。嚴格的參觀資格申請和參觀時間、人數的限制使絕大部分英國民眾被排除在參觀者之外。大英博物館建立的最初半個世紀裡,進入博物館學習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精英人物,這和英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不相稱的。
19世紀初,首要圖書管理員普蘭塔最早開始放寬對進入的限制。1808年,將近半個世紀沒有變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廢止,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的英國民眾與日俱增。1837年,對進入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讀者年齡限制是18歲,但並沒有被嚴格遵守,很多十六七歲的學生也被允許進入﹔同時,人們普遍提倡,應該允許更年輕的學生進入博物館。原來對女性進入博物館學習的偏見也逐漸消除,女性參觀者日益增多,而且社會地位各異。大英博物館精選委員會曾問帕尼茲一個問題:最普通的人和最受尊敬的人能否得到相同的服務。他回答:“是的。前不久有個窮困婦女到博物館,她想要一張關於圈地問題的報紙。當她來找我的時候,(管理員)巴伯先生剛好在,她開始詢問關於圈地的問題,那是什麼東西,它在哪裡可以找到。他不僅給了她想要的報紙,還給了她很多關於如何做才能維護她的正當權益的指示。”
到19世紀下半葉,訪問限制的取消、參觀人數的增加、參觀對象的多元化,使得博物館的受眾慢慢由精英向大眾轉變。管理員對前來參觀的貴族和乞丐同等對待,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文化、教育空間。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