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適婚年齡男性將比女性多出2400萬,這個依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推算出來的數據一出現,便引發了專家學者對男女比例和婚姻擇偶的新一輪擔憂:有著2000多萬“剩男”的社會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日前,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安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已決定,將2012年確定為“出生人口性別比重點治理年”,以期扭轉男嬰出生比例過高的現狀。
9省份男女出生比超120
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取決於生物學規律,聯合國明確了出生性別比的通常值域為102至107之間,其他值域則被視為異常。目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平均值已超出合理范圍。專家表示,“男女性別比懸殊”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緊迫人口難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除西藏和新疆外,中國內地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呈偏高態勢。有15個省份的男女出生比在115以上,9個省份高達120以上。
關於出生人口性別比懸殊的研究已不是新課題,究其原因,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鑒定和選擇性終止妊娠(以下簡稱“兩非”),是導致性別失衡的直接原因。傳統的男性偏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是深層原因。
之前有部分研究將中國近期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原因歸咎於統計不實。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表示,有研究認為性別比偏高是假性偏高,由漏報等因素造成,但目前根據資料分析顯示,雖然存在漏報因素,但性別比偏高是客觀存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也認為,性別比偏高是真問題,不是假問題,要認真對待。
性別失衡引發的社會問題正走向顯性
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高度重視,將其列為新時期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五大任務之一。翟振武認為,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失衡會導致“婚姻梯度擠壓”現象凸顯,出現男性擇偶擁擠和非意願性終身不娶。這種擠壓之痛不僅在於單身男性增多,更在於其后果主要由貧困人口承擔。
“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不僅是嚴峻的人口問題,更是重大的社會問題。這種由出生性別失衡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在兒童成長時期並不嚴重,到了婚配階段就會顯現,目前正在從隱性走向顯性。”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貧窮又無子嗣的男性劇增,可能會使買賣婚姻、拐賣婦女兒童案件增多,性暴力案件增多,也會增加社會的養老負擔。
穆光宗告訴記者,出生人口性別失調問題是一個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也是女性在男權中心文化中的地位、價值和命運問題。在男性過剩的人口壓力下,未來時期會在一定范圍內出現灰色人口文化現象,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現象。
提升女性地位推進兩性平衡發展是治本之策
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嚴重失衡是潛伏在社會發展中的“攔路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真真表示,出生性別比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家庭需求和個人觀念等因素相互作用。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要解決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並非朝夕之功,必須運用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等手段多管齊下、標本兼治。而當務之急是通過法律手段重拳打擊“兩非”等技術越軌行為。長遠來看,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推進兩性的公正、平衡發展,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出生性別偏高問題深層次是女性權益發展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保障問題。我們應該針對家庭男孩偏好,加強研究哪些影響因素是可以被公共政策替代的。”鄭真真說。
穆光宗表示,治理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不能僅限於末端治理,需要社會統籌規劃。在治理機制方面,性別治理的績效、政府部門的分工、職能定位和頂層設計還有待研究。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