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優勢與劣勢並存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2012年05月03日08: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高等教育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基礎。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在本研究所選取的53個國家中居於第33位,屬於中等水平。就本研究建立的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指標方面,我國在規模和總量上已經具有一定優勢,但在人均佔有量方面則明顯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從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1949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僅為12萬人,1965年發展到109萬人。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1978—1998年間,我國普通高校從598所增加到102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從40萬人增加到108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則從86萬人增加到341萬人。1999年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更是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2005年,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個百分點。2008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2907萬人,為1949年的243倍、1978年的13倍。

  然而,雖然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在所選取的53個國家中居於首位,但是每千人中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卻排名第47位。而且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排名也較為靠后,為第43名,低於53個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值54.5%。我國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達到15%,進入大眾化階段,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在保持高等教育穩步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關鍵。

  高等教育提供的人力資源絕對量具有競爭優勢

  高等教育作為直接與勞動力市場連接的機構,其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方面肩負重大責任與使命。從數量上看,我國人力資源存量佔據絕對優勢,所擁有的全職研發人員數居於世界前列。2005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職人員達150萬人/年。2007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2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發人員總量190萬人/年,居世界第2位。

  高等教育對知識創新的貢獻仍需強化

  在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指標中,我國以科技論文以及專利數的絕對值和相對值指標反映高等教育對知識創新的貢獻。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論文及專利數在數量上均佔明顯優勢。其中,2006年科技論文共有41596篇,居世界第5位,接近英國(45572篇)和日本(55471篇)﹔在專利數量絕對指標上,2006年我國擁有的專利數量為16807項,排在第5位,僅次於日本、美國、韓國和俄羅斯。

  但是,我國在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的相對值上處於明顯劣勢。從每千人中的科技論文數量來看,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分別是中國的22、24、14和11倍,俄羅斯是中國的3倍多,巴西是中國的1.7倍。而從每千人所擁有的專利數量來看,中國的排名則下滑至第32位,而韓國、日本和美國分別是中國的97、72和22倍。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對知識創新的貢獻仍需強化。

  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已被世界各國發展歷程所証明。因此,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應是衡量一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然而,我國在這一指標上卻居於明顯劣勢。從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來看,我國在“大學與企業的合作”和“大學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這兩項指標中,排名分別為第49位和48位。從大學與企業的合作看,不僅低於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與印度也存在一定差距。從大學教育對經濟的適應程度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與其他國家差距非常大,不能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加強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本報告系“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課題負責人為王素,課題組成員有方勇、李建忠、田輝、藍建、孫毓澤、李協京、姜曉燕、王小飛、蘇紅、鄒俊偉。本報告執筆人為方勇、孫毓澤、王素)

  相關鏈接

  高等教育競爭力比較國

  在考慮國際可比性、數據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53個國家作為比較國,包括經合組織國家、可獲得數據的人口大國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除中國外,本研究選取的另外52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芬蘭、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加拿大、瑞典、丹麥、挪威、瑞士、以色列、韓國、德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法國、奧地利、立陶宛、俄羅斯、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希臘、西班牙、意大利、波蘭、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捷克、馬來西亞、約旦、盧森堡、智利、烏克蘭、印度、秘魯、菲律賓、泰國、土耳其、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委內瑞拉、墨西哥、哥倫比亞、南非、巴西、印度尼西亞。高等教育競爭力均值綜合指數排名前10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芬蘭、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加拿大、瑞典和丹麥。

  指標體系

  本研究建立了兩個維度12項指標的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維度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包括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校大學生人數/每千人中的在校大學生人數)、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同行評價、高等教育畢業生雇主評價)、高等教育國際化(每千名居民中的外國留學生人數)等5項指標。

  維度二:高等教育的貢獻,包括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源的貢獻(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25—34歲受過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全職研發人員數/每千人中的全職研發人員數)、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大學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大學與企業的合作)、高等教育對知識創新的貢獻(科技論文數/每千人中的科技論文數量、專利數/每千人中的專利數量)等7項指標。

  指標計算方法

  為了反映人口規模不同的國家的教育發展情況,本研究對部分指標進行絕對值和相對值的分類,其目的是通過這種分類,力求既能反映一個國家中該指標的絕對數值,也能反映該國在該指標下的人均水平。在計算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競爭力的綜合數值時,本研究採用等權均值的運算方法,計算得到該國的高等教育競爭力指數值,依此數值對53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競爭力進行排序。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包括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國際競爭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標數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教育統計數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HE)與美國QS公司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數據。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