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借鑒金融風險防范經驗應對社會風險

鄭志瑛  2012年05月03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風險不斷增加。應對社會風險,是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金融風險是社會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對而言,金融業對風險防范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積極借鑒金融風險防范經驗,對於建立健全社會風險應對機制,提高社會風險管理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識別機制。金融風險防范中的風險識別,就是經常性地進行全面的風險排查,找到金融業內外部客觀存在著的各種風險點,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道德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國家風險等。風險識別是金融業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這啟示我們,應對社會風險也需要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識別機制。應經常性地分地區、分系統、分單位進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會風險排查、報告、匯總,充分揭露客觀存在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生產事故、環保、就業、治安、信訪等各個方面的風險點。這是科學應對社會風險的基礎。

  建立健全社會風險分級機制。在金融風險防范中,對各類風險按照一定的計量技術計算出預期損失值,針對不同的風險值及其伴生的風險情形創造了許多簡明的表達方法,如AAA、BBB等,這就是金融風險評級。為科學應對社會風險,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評級模型,定期對不同地區、行業、單位進行社會風險評級。評級模型的設計,既要考慮社會風險預期損失的絕對額,又要評價社會風險的相對程度﹔既要觀察總量指標,又要分析分項指標。根據評級結果,進行社會風險分級分類管理,據以匹配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比如,對社會風險嚴重、犯罪率較高的地區,就應該配備較多的警力。同時,還可將社會風險評級與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相結合。對任期內使區域社會風險降低、評級好轉的領導干部,給予相應激勵,反之進行問責。

  建立健全社會風險防控機制。金融業往往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且可獲利的水平。比如,採取風險規避,對某些風險較大的業務主動放棄﹔採取風險准備,即預提損失准備金,一旦發生實際損失即可動用,使正常經營不受影響﹔採取風險分散,從業務、客戶、行業、地區乃至國別等方面推行多元化,避免風險集中、禍及整體﹔採取風險轉移,通過擔保、抵質押、保險、再保險等途徑,將風險轉移出去。其實,應對社會風險也要用好各種“技術手段”。當前,防控社會風險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避。對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等普遍進行社會風險評估,對具有較大或不可控社會風險的決策和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從根本上消除這類社會風險。二是抑制。推行社會基本醫療、教育、住房等服務的普惠制,通過下訪、蹲點、包戶等途徑深入到風險源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源頭上有效抑制社會風險。三是轉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鼓勵商業保險創新,通過合法、有償、有序的方式將本地區、本單位的社會風險轉移到專業承接社會風險的部門或企業。四是預備。層層建立“社會風險准備金”,尤其是各企事業單位也要參照各級政府設立財政預備費的做法,建立“單位社會風險准備金”,財政預備費和社會風險准備金的比例要與社會風險的總值和評級挂鉤。

  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處置機制。金融風險兌現、損失發生后,往往從業務、財務、人事、機構、機制等方面採取綜合處置措施。比如,在業務處理上,採取追償、重組、訴訟等行動,盡量減少損失﹔在財務處理上,動用損失准備金、進行核銷、限制分紅、沖減資本等﹔在機制處理上,有針對性地完善制度,亡羊補牢,健全防范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借鑒這些經驗,社會風險發生后也要進行系統處置。一是緊急處置。認真落實預案,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控制事態,把損失和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二是經濟處置。動用預備費或准備金,處理善后。三是人事處置。依法依規追究有關責任人。四是機制處置。堅持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未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完善制度,亡羊補牢,健全應對社會風險的長效機制。

  (作者為邯鄲銀行行長)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