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和熱血書寫歷史篇章
發生在93年前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就是這場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內容,以一批先進青年和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的偉大運動,振奮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奏響了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序曲。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和五四時期,革命青年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奔走呼號,奮不顧身,表現出了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五四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和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心系民族命運,心系國家發展,心系人民福祉,不屈不撓地奮斗和求索,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征程中,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出中國青年運動的壯麗篇章。五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激勵全體中國人民開拓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繼承者,是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著一代代中國青年的追求和理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代青年對五四精神的最好弘揚,就是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的要求,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為建設偉大的祖國奉獻青春年華,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業績。在這方面,剛剛獲評“海南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鸚歌嶺優秀大學生群體,為當代青年樹立了好榜樣。他們的精神,被稱為“鸚歌嶺精神”。
鸚歌嶺的27名大學生,懷揣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綠化祖國、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從全國各地匯集海南大山,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建設事業結合起來,將建功立業與服務基層群眾結合起來,以強烈的愛國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扎根基層,艱苦創業,用知識保護森林,用奉獻回饋社會,在鸚歌嶺譜寫出壯麗的青春篇章,用實際行動對新時期的“五四”精神作出了生動的詮釋,為當代青年如何選擇有意義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用理想和信念選擇有價值的人生
理想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理想信念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奮力前行的向導和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會精神不垮,旗幟不倒,以驚人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去創造出人間奇跡。近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前赴后繼、戰勝千難萬險,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就是因為有包括青年在內的先進的中華兒女有著追逐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鄧小平同志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經受住各種風險的嚴峻考驗,領導全國人民不斷開創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業績,書寫出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就是因為他們堅守著“五四”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繼承和發展“五四”的愛國精神,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和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一個人有了理想信念,做事就有動力,前進就有方向。“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來,凡是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無不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於年輕之時,追求於一生之中。如馬克思終生以“為人類工作”為理想,毛澤東青年時期就立下了救國救民、改造舊世界的宏偉志向,周恩來中學時就提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錢學森、李四光在青年時期就立志用聰明才智報效祖國,等等。這些事例說明,凡想成就一番事業者,必須志存高遠,有著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有為青年最可寶貴的品格。有了正確的理想信念,成就事業就有了保障。
五四精神昭示我們:青年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密不可分。青年人隻有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奮斗融入祖國和民族的發展之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理想和價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人應該樹立的理想信念。江澤民同志指出,“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遠大理想,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了這個理想,青年人就能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准前進的方向,自覺承擔起歷史責任,自覺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個人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鸚歌嶺大學生追求和實現理想的過程對此作出了最生動的闡釋。5年裡,他們擋住了進繁華都市享受舒適生活的誘惑,耐住寂寞、甘於清貧、在深山老林裡吃苦受累,就是因為他們有著五四青年那樣的追求和理想。他們志在林泉、胸懷廊廟,信仰自然、信仰綠色、信仰生命,立志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艱苦創業,勘測保護這個自然寶庫;他們有“當一個科學家的夢”,認為“自己的價值就在這座山裡”,在這裡可以“大有作為”。實踐証明,他們的選擇是有遠見的,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和堅守,既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貢獻,也為他們自己選擇了有價值的人生。
用知識和本領創造出色的成績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本領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都想干出成績贏得社會的認可。但創造業績不能靠空談,要靠真才實學和過硬的本領。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古人也講“本領若是,事事發出來皆是;本領若不是,事事皆不是也”,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之所以能夠站在時代的前列,掀起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就是因為他們學習掌握了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和文化知識。人不會生而知之,知識和本領隻能在學習中獲得。“立身百行,以學為基”。胡錦濤總書記強調:“一個人能有多大發展,能為社會作出多大貢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學習抓得緊不緊、知識基礎打得牢不牢。”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當今時代,學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而緊迫,青年人要想跟上時代和社會前進的步伐,就必須緊緊抓住青年這段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勤於學習、敏於求知,從書本中獲取智慧,努力掌握與做好本職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新知識、新技能,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實自己;從實踐和社會中汲取營養,拓展視野,增長才干,學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就出過硬的本領,使自己真正成為國家建設需要的有用之才。
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必須有知識、有本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各類人才,也為青年人成才立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鸚歌嶺的大學生之所以能開出一片新天地,作出出色成績,除了他們的遠大抱負和艱苦創業精神外,還在於他們學習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由於他們握有林業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就能開展科學採集、種植和養護,進行科學研究,發現2197種物種,建立起鸚歌嶺的“檔案館”,培養出專職護林員,重建起自然保護區;由於他們掌握了農業種植方面的知識和獲取最新信息的途徑,他們就能引進“稻鴨共育”模式,建起農業示范田,設計出“旱廁”和“鬆軟豬圈”,用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本領解決當地黎苗群眾沒有廁所、豬禽散養,山裡臭氣熏天等各種實際問題,從根本上消滅破壞生態的現象,幫助一方百姓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大學生在鸚歌嶺創造的業績啟示人們,“知識引導人生,學習成就未來”;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隻要掌握了知識和本領,就能在實踐中創造出業績。
用奮斗和奉獻成就一番事業
奮斗,是指一種積極向上、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人生狀態和精神風貌;奉獻,是指一種無私為他人服務、作出貢獻的優秀品格。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麼。艱苦奮斗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甘於奉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有了艱苦奮斗和甘於奉獻的精神,一個民族就能自立自強,一個國家就能發展進步。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樣一種發奮圖強、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艱辛知人生,奉獻出成就。五四精神昭示我們: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實踐,是青年成長的豐厚沃土和寬廣課堂。一切有志的青年,隻有積極投身於實踐,自覺深入到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火熱生活中,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艱苦的和困難多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增長才干,無怨無悔地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才能創造出成績,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徹底改變我國的貧窮落后面貌,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奮斗。同以往相比,今天的物質條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任務仍很艱巨繁重。青年人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承擔著建設祖國強盛祖國的責任。改變祖國貧困地區面貌,迫切需要青年人去貢獻聰明才智,同時也為青年人施展才華、創業成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鸚歌嶺的大學生,住著平房,一段時間過著沒電、沒電話、沒電視的日子,背著帳篷、睡袋、干糧在荒嶺中守護,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不怕苦、不喊累、不叫冤,以樂觀進取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狀態,從事科學研究,保護森林,為當地群眾修路造房建農田,用他們的自信自強、進取奉獻傳承著五四精神,改變著鸚歌嶺的面貌。與此同時,他們也在艱苦的環境和無私的奉獻過程中,經受鍛煉,磨練意志,增長才干,創造出森林保護的奇跡,用行動書寫出:有艱苦奮斗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就會創造出成績,開辟一番事業。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接舊人。五四運動高舉的精神旗幟,經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已傳遞至當代青年的手裡。鸚歌嶺大學生的事跡啟示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一切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識有本領的青年人,隻要胸懷五四青年的報國之志,自覺地擔負起歷史重任,腳踏實地投身於經濟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扎根基層,艱苦創業,就一定能夠在廣闊天地裡大有作為,譜寫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青春篇章。
(執筆:任青)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