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則、完整的禮儀規范。禮在中國源遠流長,從《禮記》中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到《荀子·修身》中的“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從遠古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到今天的禮尚往來,禮節禮貌,禮一直作為我們國家人與人之間自覺認同和遵守的規則。唐宋以前,中華文化是優雅的代名詞,中國是禮儀輸出國。史載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去,被看作來自禮儀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費用餐住宿。日本和朝鮮對中華文化教育的模仿亦步亦趨。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我們卻無奈地看到,中國人在禮節禮貌和禮儀文化方面的缺失,在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很多人遵守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缺少公德意識。缺乏公共空間的基本禮貌,在公共場所旁若無人,言行舉止不文明,肆無忌憚地大聲喧嘩,臟話連連,甚至相互爭吵打斗﹔碰撞別人后毫無感覺,也不致歉﹔在車上哄搶座位,拒絕向老人孩子讓座﹔亂穿馬路,闖紅燈,爭相擠乘電梯﹔隨地吐痰,亂扔雜物﹔集體活動時幾十人亂哄哄地走在一起,有說有笑,休息的時候連躺帶臥,佔一溜長椅﹔爬牆踢門、草坪變“捷徑”等。在我們的生活中還經常可見到虛假的廣告宣傳、產品的說明介紹、質量保証的承諾,讓人眼花繚亂,屢屢上當,各種制假售假手法花樣百出。
造成公民禮儀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為: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甚至是溺愛,隻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和對學習的要求,而不注重對孩子人格、心理、價值觀、責任心的培養﹔還有一些家長自身缺乏禮儀文化修養和基本的禮儀文化知識,不能起到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二是學校教育的缺位。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教育沉陷於應試教育之中,造成教育的種種偏離。由此學校教育以升學為重,“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非常嚴重,絕大多數的學生、家長、老師會為學不好各門功課而苦惱,但絕不會為學生禮儀文化修養的缺乏而憂慮。三是社會教育的缺位。我國當前社會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猛烈沖擊,正處於從無序到有序的構建過程之中,惟利是圖、拜金主義、誠信危機等等現象,讓人們耳濡目染,從而誘發人們模仿。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和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科學命題。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不但是個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法制健全、文化發展的社會,而且也是公民道德建設卓有成效、公民道德素質比較高的社會,那麼社會對公民的文明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而禮儀正是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道德必須傳承的重要內容。提高公民的禮儀文化素質,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禮儀文化教育。第一,加大宣傳力度,明確禮儀文化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展知禮教育,引導廣大公民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遵守社會公德。比如,在醒目的地方貼上名人名言,既裝飾了環境又起到了教育的目的﹔採用漫畫和錄像的形式把社會上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畫出來,錄下來,讓大家看到自己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並意識到不禮貌不文明的習慣,使自己覺醒起來﹔利用媒體、宣傳欄等形式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儀文化,使人們在不自覺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採用各種媒介向公民傳遞禮儀文化信息,起到推動禮儀文化教育的積極作用。第二,開設禮儀文化課堂,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筆者所在學校已將《現代禮儀》作為學生的必修課,非常受學生歡迎。他們普遍認為禮儀文化知識非常實用,解決了許多問題,以前不會處理的事情知道該怎麼做了。通過禮儀文化課的學習,形象好了,語言文明了,會與人交往了,受益匪淺。第三,加強文學修養,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禮儀的熏陶。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員,加強文學修養是必不可少的。英人弗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加強文學修養,首先應大量閱讀有關中西方人文大師的著作,了解古今中外哲學、教育、歷史、政治、藝術等領域知識。其次,應重點精讀我國傳統人文領域的經典著作等。此外要廣泛瀏覽對當今社會影響很大的人文著作,在讀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禮儀的熏陶。禮儀規范是一個人文化層次和道德水准的外露,而人文素質尤其是文學的修養會在人的言談舉止中點點滴滴地體現出來。在全民的禮儀文化教育中除了對公民進行禮儀文化說教、規范禮儀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公民個體一定要加強文學修養。一個學識深厚、修養良好的行為舉止才能服合和諧社會的需求。書籍尤其是文學書籍是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營養”。所謂“開卷有益”,用心去讀書,一定能從中汲取到有益的東西,這對提高一個人的禮儀文化修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總之書籍是無形的育人教材,發揮出無聲的禮儀文化教育作用,讓公民在書文化中時時處處感受到禮的存在,禮的氣息,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禮儀文化的熏陶。 (作者單位:湖南女子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