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並且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共同勝利的情況下才建立的。然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卻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和存在兩種社會制度的情況下建立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的同時,不能奢望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可以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現成的答案,而隻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指導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總體而言,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否則,“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任務必須隻能是發展生產力。但是,馬克思主義也強調,經濟發展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雖然,馬克思重點強調的是經濟的決定作用,但馬克思從來都不是一個坐等社會自動變革的、機械的經濟決定論者。那種認為“經濟增長是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經濟增長必然會推動民主的進步”的論調,實際上正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主義所鼓吹的觀點。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既重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整個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堅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第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馬克思曾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因其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而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浪費,必然會引起兩極分化,因此肯定會被堅持效率與公平統一的共產主義所超越。在共產主義社會,“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提出的重大課題,也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突破。然而,全球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特別是2008年以來歐美發生的主權債務危機表明,馬克思對市場經濟的批判並沒有過時,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肯定會被超越。因此,我們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增進效率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並努力遏制市場經濟的消極方面。進一步說,要把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與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因此,中國在學習、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管理方法、管理經驗的同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
第三,正確理解全球化的問題。雖然當今全球化形勢的復雜性,無論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了馬克思的想象,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跨越卡夫丁峽谷等思想對我們今天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指導意義。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趨勢,因此,拒絕這種全球化、把中國排斥在全球發展之外,無疑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但另一方面,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來,全球化(世界歷史)既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的制約,也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在不同的時代和歷史發展階段,其表現形式將隨著制度基礎、內在動力和技術支撐的不同而不同。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全球化的內在本質與全球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區分開來,必須看到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與共產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不同。
總之,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對於我們當前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必然在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前迷失方向,必然難以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在當代中國,隻有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把握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深入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