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中國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1953年,澳大利亞漢學家費子智的《中國革命》一書出版,標志著澳大利亞中國研究開始引起世界的關注﹔1971年l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成功舉辦第28屆國際漢學會議,擴大了澳大利亞中國研究的影響﹔1979年該校《澳大利亞中國事務雜志》創刊后與英國利茲大學的《中國季刊》並稱為海外中國研究的兩本重要國際刊物。
其實單論數量,澳大利亞中國研究的論文也很可觀。英國學者韋立德在比較澳英兩國的中國研究時指出:“從1997—2001年,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為274篇,超過同期歐洲中國研究協會454篇論文數的一半,以及英國中國研究協會從1989—2002年間的91篇。”那麼,澳大利亞中國研究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呢?
政府和基金會聯合推動
1972年中澳兩國正式建交,澳大利亞政府和基金會開始積極推進中國研究。澳大利亞亞洲研究協會(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和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Chinese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相繼成立,特別是后者每年以項目形式資助相關學術機構和個人從事中國研究,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學術討論會更是成為澳大利亞以及其他國家中國研究學者參加的盛會。
在澳大利亞政府改善澳中關系的政策導向下,中國研究學術機構遍及全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於1946年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是澳大利亞唯一一所聯邦政府大學,其多個學院和中心都是中國研究的重鎮。1970年,在福特基金會資助下,該校成立了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諸方面進行學術研究。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研究的突出成績也促使政府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研究的支持力度。2010年4月,在該校舉辦的第70場莫裡遜講座(The George E. Morrison Lectures in Ethnology)上,時任首相陸克文作了“澳大利亞、中國與世界”的專題發言,當場宣布政府將出資5300萬澳元建立“中華全球研究中心”(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將學者、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從相互分隔的學科和系際窠臼中解放出來……在這個中心裡,學者、思想家和政策專家能夠採取一種全面的工作方式,使那些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公共政策、環境、社會變化、經濟學、貿易、外交政策、國防政策和戰略研究實務的專業人士,與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和文化研究融合起來”,他還呼吁商界人士和基金會能在政府的帶動下注資建設這個新中心,從而為政府公職人員、學者、媒體、政策制定者和高層商業人士搭建與中國高層對話的平台。
與中國學術界互動頻繁
澳大利亞中國研究領域裡大部分非華裔身份的學者都曾到中國進修過漢語或其他相關課程,他們大多與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就以最早到過中國並長期居留的莫裡遜來說,他就是一個集“醫師、記者、旅行家、作家、藏書家和人文主義者於一身”的人。1917年,費子智在《泰晤士報》上讀到莫裡遜的兩篇文章,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在英國學習漢語,1923年前往中國,很快就學會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中國生活了近20年。他於1936—1939年間在雲南大理作田野研究,隨后出版了《五華樓:雲南大理白族的研究》一書。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白杰明是德裔澳大利亞人,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語言與中國歷史,1974—1977年在中國學習過,並以記者、撰稿人和翻譯的身份在香港工作多年,結合膠片、網站和寫作項目等形式闡發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目前,這些交流已經成為日常機制,澳大利亞許多大學都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了交換生等合作項目。正是這些不懈的努力使得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在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性別關系、歷史學、人文地理、國際關系、語言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資料收集體系完備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是中國本土之外兩座巨大的中文書籍收藏地,前者有接近16萬冊中文書籍和6400冊中文期刊上架,后者則以電子讀物為主,現有25萬冊中文圖書,5100種中文期刊和250種中文報紙。為避免藏書重復,1973年9月,這兩家圖書館商定,國立大學圖書館負責中國歷史和語文書刊的收集,國家圖書館收藏中國研究資料,包括考古、藝術、報刊、政府及政黨文獻、視聽器材等。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書籍收藏始於1950年費子智購得的許地山數千冊佛教及道教方面的藏書,此后房兆楹、陳炎生等人與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出版機構建立定期購買制度,后來隨著該館與北京國家圖書館合作關系加強,雙方館員的互訪及交換協定的簽訂使得中國大陸多種學術刊物交流到澳大利亞。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為海外學者的中國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例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學院主辦的海外中國研究漢學資源,它是3W虛擬圖書館項目(www virtual library project)的一部分,有美、荷、澳、德、意等國40余家組織機構共同參加,是全球性亞洲問題研究的合作項目。
此外,從1994年起,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等7所大學的中日韓文資料統一起來編目、規范數據,以便學者通過全國書目網檢索館藏的中日韓文獻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澳大利亞中國研究的繁榮與發展。
(作者單位:雲南大學社會學系)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