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積極利用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教育教學是創建大學德育、培育大學文化特色的一大趨勢,也有助於增強高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而深入研究和融合優秀的地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精髓,對於強化高校德育功能,實現文化育人目標,具有積極而實際的意義。
地域文化的時代內涵
西華師范大學所在的四川南充,在我國巴蜀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於巴蜀地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這一地區在歷史的長河中還形成了包容開放的移民文化,以及漢、藏、彝、羌各民族血濃於水的民族文化。
五四運動前后,朱德、鄧小平、陳毅、聶榮臻、趙太炎等一大批巴蜀兒女,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東出夔門,遠涉重洋,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以喚醒在封閉中沉睡的巴蜀大地。國內革命時期,以紅軍長征、川陝蘇區、將帥故裡、紅岩精神為代表的革命傳統文化,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改革開放為巴蜀文化的創新和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今天,巴蜀優秀文化既包含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又包含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人民在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基礎上凝練形成了特有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同舟共濟、團結奮進”的感恩奮進文化。
地域文化的德育功能
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巴蜀文化的鮮明地域特征、獨特民俗風情、深厚文化氛圍,是當地高校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
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巴蜀大地是革命熱土,孕育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先輩也曾經在這片熱土上戰斗、生活過,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十萬川軍將士浴血抗日疆場,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輝煌篇章。朱德故居、鄧小平故居、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很方便於教育和激勵廣大學生繼承先輩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努力為國家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巴蜀自古多才俊,《三國志》作者陳壽、司馬相如、陳子昂、詩仙李白、散文大家歐陽修都出生生長於四川這片沃土。他們勤學苦讀、奮發有為的經歷為當代青年學生樹立了一個個光輝的榜樣,成為有志青年拼搏進取的精神動力。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勵鞭策學生尚學求真、上進求新,努力成長為棟梁之才。
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新時期,巴蜀大地涌現出了一批批道德模范,他們共有的品質感染和影響著青年人做知恩感恩之人。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三年多來,四川人民把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轉化為感恩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完成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巨大轉變。高校可以運用這些資源,培育感恩奮進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建設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
將極具時代特色的巴蜀文化融入大學文化建設中,不僅有利於建設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也有利於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這也是西華師范大學的努力追求。
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大學文化的集中表現是大學風氣,最高表現是大學精神。西華師范大學深入研究巴蜀文化, 吸收巴蜀文化中的精髓, 將校訓、校園精神和校歌與巴蜀文化中“厚德載物、和合圓融的文化性格,經世致用、注重實效的價值取向,剛健有為、勇敢精進的文化精神,憂時濟世、舍身為國的愛國情愫”結合起來,凝練概括出了“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質朴校訓和“從嚴治校、嚴謹治學、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校園精神,形成了“鑄魂勵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地為基層教育和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理念,吟唱出了“巴山高、嘉陵長,鐘靈毓秀出棟梁……時代重任永不忘,傳承文明振家邦”的校歌,通過一屆又一屆師生傳承,潛移默化地成為西華師大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形成特色教學科研。作為地處巴蜀文化重鎮的西華師范大學,學校一直擔負著傳承巴蜀文化的重要使命,實現著用巴蜀文化激勵和教育學生的歷史重任。學校高度重視發揮巴蜀文化研究的優勢,為大學生發奮苦讀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先后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所、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以巴蜀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已建成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四川省重點學科。先后承擔了“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為標志的30多項有關區域文化的國家級和省級重大項目。編著出版了《司馬相如集校注》、《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藝文五種》、《巴蜀文化大典》等在學界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共26部,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8項,在巴蜀地方文獻整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優勢。
打造特色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向學生傳遞文化、營造濃厚學術文化氛圍的重要形式。西華師范大學在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了“打造三節、培養三心、弘揚三化”這一極具區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學校積極利用巴蜀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將川劇、燈戲、皮影等極具川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入學校,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編排出了《嘉陵情》、《川北涼粉》、《川北名坊》等劇目,在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中均獲得一等獎。同時,學校將革命傳統精神巧妙的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形成了以班團活動、黨員活動為載體的組織活動和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平台的系統性教育活動。隨著對地域文化資源研究利用的深入,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德育效果都讓人耳目一新。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