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作為哲學史家文庫第2輯中的一種出版的段德智教授新作《萊布尼茨哲學研究》,是我國萊布尼茨哲學研究領域又一值得注意的新成果。
該著最突出的特點在於作者注重面向世界,積極開展與國際萊布尼茨哲學界的學術對話,並在這種對話中闡述萊布尼茨哲學的時代意義和不朽價值。
第一,該著針對國際萊布尼茨哲學界偏重於將萊布尼茨哲學邏輯化的理論傾向,依據文本突出強調了作為“關於存在的大原則”的充足理由原則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了充足理由原則在萊布尼茨哲學體系中的“元哲學”地位,從而不僅從本體論層面還原了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的原貌,而且還據此比較成功地解讀了萊布尼茨對叔本華、海德格爾等當代哲學大家的影響,從而使之贏得了鮮活的時代意義。
第二,該著依據文本論証了萊布尼茨哲學體系中的現象主義與單子主義的相互關聯和內在統一性,從而也就論証了“中年萊布尼茨”與“晚年萊布尼茨”的相互關聯和內在統一性,努力把萊布尼茨的哲學理解並闡釋成一個包含諸階段於自身內的一個既有所區別又相互銜接的統一的發展過程。為此,作者還比較詳盡地考察了萊布尼茨的兩類實體(“有形實體”與“單純實體”)學說、兩種物質(“原初物質”與“次級物質”)學說和兩種力(“原初的力”與“派生的力”)學說,並且証明其中“有形實體”、“次級物質”和“派生的力”正是萊布尼茨現象主義與單子主義相互關聯的基本中介。這就有力地回應了西方學者肢解萊布尼茨哲學的企圖,捍衛了萊布尼茨哲學所固有的內在統一性。
第三,該著針對一些西方萊布尼茨學者片面地關注萊布尼茨“微知覺”學說非理性主義向度的理論傾向,突出強調和論証了該學說的認識論向度和美學向度,從而賦予該學說以更為豐富的時代意義。就萊布尼茨微知覺學說的認識論向度而言,作者區分了微知覺的三重意涵——“類型學的意涵”、“本體論的意涵”和“動力學的意涵”,並且論証了微知覺因此而具有的重大認識論意義。
段著的出版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學術領域要取得一些比較重大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經過長期辛勤勞作,甚至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學者對萊布尼茨的介紹和研究,如果從1908年郭鳳翰所譯英國張伯爾的《世界名人傳略》將萊布尼茨作為“名人”介紹給中國讀者時算起,迄今已經過去一個世紀了。盡管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在萊布尼茨哲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無論如何,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都可以算是中國學者在萊布尼茨哲學研究領域最優秀的著作之一:無論是就該著所關涉的萊布尼茨哲學領域的廣度,還是就該著所關涉的萊布尼茨哲學的深度及其闡釋萊布尼茨哲學的系統性,都表現出了一些超越前人的景象。該著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固然與作者30多年的辛勤勞作不無關系,但與其他哲學前輩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作者的老師陳修齋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開始了其對萊布尼茨哲學研究的漫長征程。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陳修齋先生不僅翻譯出版了《人類理智新論》、《新系統及其說明》和《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等著作,而且還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術論文,並出版了學術專著《萊布尼茨》(陳修齋、段德智著,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為我國學者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更值得一提的是,賀麟先生不僅“審讀”了陳修齋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所寫出的第一篇萊布尼茨論文《黑格爾對萊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的二元並列問題的解決》,而且還“提出了若干條重要意見”(陳修齋語)。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不僅是作者本人的一項學術成果,而且也承載了兩代人乃至三代人的學術理想,並浸潤了兩代人乃至三代人的辛勤汗水。由此看來,不論是從該著的學術價值,還是從其體現的學術態度和治學方法來看,都是值得研讀的佳作。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