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是增強人們的公民意識、培育現代公民的主要手段。公民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公民教育是指傳授公民必要的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科學素質、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等﹔從狹義上講,公民教育是指通過各類教育活動,使公民增強民主意識、權利與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等公民意識,增強政治參與、社會參與等公民能力,成為與民主法治國家相適應的現代公民。進入21世紀,世界上多數國家將公民教育作為本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我國來說,加強公民教育、培育現代公民,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明確基本內容和核心課題。結合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現實,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三個基本方面。加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引導公民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公民法制教育,應引導公民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應引導公民在價值取向、道德選擇、行為得失上形成正確判斷,不斷提高公民自我調節的能力。當前,應突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公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范行為。
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開展公民教育過程中,各國均把學校教育作為主要平台。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進行公民教育的途徑是多樣和綜合的,可以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方式來進行。顯性教育的方式是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從小學至大學普遍開設“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課,把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和義務融入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並根據青少年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身心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持續實施。這是公民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因為它能把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內容以知識傳授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從而增強公民教育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刻性。隱性教育的方式是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營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具體說來,可以在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等方式,通過學生與老師自由討論的方式營造平等氛圍﹔通過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學校規章制度,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開展各類社團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等等。
引導和加強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公民教育成功與否,不僅體現在能否通過學校教育使人們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而且體現在公民能否充分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為公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提供實踐平台,是增強公民教育效果、鞏固公民教育成果的最好途徑。引導和加強公民有序政治參與,能夠使人們在參與中享受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可以使人們感受公民尊嚴、理解公民責任、提高公民意識,在群策群力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增強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作者為綿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