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物價變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國內學者對其成因的研究包括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方面。
歸根到底,此輪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波動主要還是受總供給和總需求這兩個因子相互作用的影響。各經濟變量對物價變動的影響渠道見下圖。
其中,進出口貿易通過兩種渠道影響CPI,第一種渠道是影響國內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動,進而影響CPI﹔第二種渠道是改變外匯儲備總額,改變基礎貨幣供應量,從而間接影響CPI。外匯儲備一方面直接影響CPI,另一方面通過M2影響CPI。M2作為貨幣供應量,影響社會總需求,進而影響CPI。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代表社會總需求,對CPI有直接影響。PPI反映了工業企業制造成本的變動,影響社會總供給,進而影響CPI。
由此可見,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物價變動主要來自國際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通過國際貿易直接影響總供給,從而引起物價變動,另一方面從貨幣角度和成本角度影響物價。
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2012年我國通貨膨脹預期較高,為了將CPI控制在4%以內,央行可以通過提高利率、存款准備金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回籠流通中過多的貨幣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與此同時,制定配套的財政政策,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調控社會總需求。
第二,嚴格管理外匯儲備,密切監管國際市場投機炒作資金的流入。由於我國特殊的結售匯制度,要避免外匯佔款導致的CPI不合理上漲。同時,加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變動的獨立性,使人民幣價值既不被高估也不被低估,防止國際熱錢或國際游資進入,擾亂我國金融秩序及物價水平。
第三,建立完善的價格制度,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上游原材料成本以及中游工業生產成本的變動,應當有效傳遞到下游的最終消費價格,這樣才能調整資源有效配置。
第四,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進出口貿易。目前,應主要增加短缺的資源性產品、生活必需品和高耗能產品如石油、礦石、大豆、植物油等商品的進口。同時,要控制資源性產品、高耗能產品和鋼材、有色金屬、化肥、糧食、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出口,改善國內的供求關系,減輕國內市場價格上漲的壓力,保持對外貿易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強對市場重要商品價格的監測,隨時掌握國內外市場供求和價格動態,尤其是要密切關注國際市場投機基金炒作行為,准確分析國際市場糧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動,特別是期貨價格的變動趨勢,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物價,避免國際市場價格對國內市場形成較大沖擊。
總之,引起CPI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發展、國際貿易、貨幣政策、生產成本等重要因素的變動,結合各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制定合理的配套方案,保持國內物價穩定,促進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