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八股文的“無用”與“有用”

陳文新  王同舟  2012年04月13日14: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八股文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明清兩代的鄉試、會試最重要的測試內容,是要求士子依照嚴格的程式闡釋儒家經典。由此形成的考試專用文體通稱“制義”,此外還有制藝、時文、時藝等名稱。至於“八股文”,雖是因制義的結構與寫法而來的一種俗稱,卻最為現代讀者所熟悉。

  不宜情緒化地批評八股文

  熟悉“八股文”這一名稱,並不意味著熟悉八股文。相反,社會上存在著不少因知之不深而引起的輕視或誤解,最大的“冤案”莫過於將八股文視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挨打局面的罪魁。

  晚清官員張亨嘉曾有一段關於中西學問優劣問題的牢騷話:“中國積弱至此,安有學?即有學,安敢與外人較優劣?假而甲午爭朝鮮,一戰而勝日﹔戊戌援膠州,再戰而勝德。諸夷跂足東望,謂中國之盛由人才,人才出科舉,歐美各邦將有效吾楷摺、八股而立中華學堂者矣!”因不滿時論對八股取士制度的攻擊,轉而一口咬定科舉、八股絲毫不需要對近代中國的積弱負責,這當然是憤激之言。

  從救國保種的需要出發,調整八股取士的制度是歷史趨勢。光緒三十一年(1905),晚清政府明令廢止科舉制度,八股文自此成為明日黃花。這種調整無疑是明智的,但我們今天回顧張亨嘉的牢騷,分明感受到當時對八股取士制度的批評也存在偏激之處。無論是過分夸大八股取士制度對中國積弱局面的責任,還是完全抹殺八股取士制度的合理成分,都是至今猶存的傾向。由此不難想見百年前八股取士制度批評者的情緒化、極端化現象。

  在科舉制背景下考察“無用”與“有用”

  評判八股文的“無用”和“有用”,必須聯系科舉制度作考察。科舉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國家文官考試選拔制度,與此前的世祿制、九品中正制等選舉制度相比,其更為公平、有效。考試要有相對固定的內容、形式,明清兩代八股取士的制度設計即源於此。

  自然,八股取士的制度設計存在缺陷。科舉時代,人們對八股取士有效性的質疑主要有兩種:其一,八股文承載的是對儒家經典的闡釋,以這種“學問”作為考選官吏的統一標准,是否具有充足的理由?但由於傳統社會未能提供更具優勢的“學問”來替代它,這種質疑無法動搖八股文的地位。其二,即使八股文所承載的“學問”是重要的,能否根據八股文考察士人“為學”的動機以及真正的施政能力,從而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官員?但選拔失效的情況又是任何大規模實施的考試都難以避免的。因此,盡管在科舉時代對八股取士有很多批評,朝廷仍堅持實施。

  人們所批評的八股文形式呆板僵化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八股取士制度的派生性缺陷。八股文源出宋代的經義,其特點是“明白切實”﹔明初的八股文也與宋代的經義相去不遠,“惟以明理為主,不以修詞相尚”。從開國到成化、弘治的一百多年間,八股文多是較簡單而朴實地引用朱熹等對於經書的傳注,作者的技巧並不豐富,考官的標准也不如后世嚴苛。然而八股文作為國家考選官員的依據,天下士人心力匯集於此,自然會推動八股文技藝的提高,也會促使選拔標准的提高。歷史地看,可以說,八股文形式的呆板僵化,是考試組織者的標准化要求與應考者的技巧性追求交互作用的結果。過於僵化的形式,過於復雜的技巧,並非制度設計者的本意﹔而在八股文發展過程中凝固下來的一些形式與技巧,又往往內在地符合邏輯與修辭的需要。這一切又遠非“呆板僵化”四字所能概括。

  其實,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但唐人趙匡對詩賦也有“習非所用,用非所習”的批評。評價八股文時應考察它的整個文化背景。八股取士制度,著重考查士人對儒家經典的掌握,而儒家經典很大程度上是綜合了中國傳統的人文社會知識﹔為了寫出“熔經液史”的八股文而進行的長期訓練,可以說屬於典型的通識教育。這種教育並不強調直接培養出具體的職業技能,但由此形成的較高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往往可以轉化為較強的社會適應力。這一點正是八股文的“有用”之處。

  當然,此教育和選拔制度必定會造成一定比例的“失敗者”,包括無法適應八股文寫作的人士,也包括僅能掌握八股文寫作的人士。而且,此教育和選拔制度更適合於分工程度和流動性較低的社會,特別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在此社會環境中,大多數知識分子隻能以向“仕”轉化為目標。一旦工業社會帶來新的社會分工體系,一旦出現自然技術科學知識的爆發性增長,此教育和選拔制度都會顯現出不適應。

  明代以來,隨著教育普及程度日漸提高,知識分子的總量大大超出社會所需要的官吏數量,社會原應鼓勵知識分子向工商業等行業分流。中國沒有走向這條歷史道路,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仍以皓首窮經、鑽研八股為唯一正業。之所以如此,與固有文化中缺乏支撐變革的思想資源有關,更與專制社會的政治需求有關。對專制政體來說,八股文教育和選拔制度帶來的意識形態建設效果,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從八股文本身看其“有用”

  站在工業社會的立場上省視八股文,借著鴉片戰爭以來歷史帶來的“后見之明”來評論八股文,我們很容易清晰地看到八股文的歷史局限。但是,我們同樣需要進入生動的歷史情境,以期獲得“了解之同情”。

  明代是八股文形成到成熟的時期,無體不備,名家迭出,對於八股文研究來說,具有標本意義。隻要克服誤解和偏見,一般讀者也可以從八股文中汲取獨特的滋養。清初學者何焯稱:“合天下聰明才辯之士治一事,得之則身顯名立,不得則身晦名沒,然而無一精者,未聞也。窮畢世之力攻一藝,父兄勉其子弟,師摩切其徒,然而無一長者,亦未之聞也。至於閱三百有余歲,英雄豪杰樹功名、釣祿位,舉出其中,而謂是為卑卑不足道,果通論乎?”

  優秀的八股文作品,在寫作技巧與思想內容方面都有值得借鑒之處。如《明代八股文編年史》中收錄的成化、弘治間名家蔡清“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章題文:“不惑,固明諸心也,未及一原也,又十年而五十,而義理之所自來、性命之所自出,一以貫之而無遺矣﹔知天命,固與天通也,或未合一也,又十年而六十,則聲入心通者,若決江河,莫之能御矣。吾未七十,猶未敢從心也,從之猶未免於踰矩,未與天一也。自六十而又進焉,然后天即我心,我心即天,念念皆天則矣。吁!始而與時偕行,終而與時偕極,聖人之學蓋如此。”短短數行文字,將為學的次第分疏清晰,揭示出“與時偕行”、“與時偕極”的精義,確實不愧名作。書中收錄的黃淳耀“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二句題文寫道:“天下勉強之聖賢,終勝於自然之眾庶,循理處善,一念可以有群生﹔天下篤實之學問,尤勝於高明之性資,致行設誠,匹夫可以容天下。”鏗鏘有力,頗有訓戒意義。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