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制度及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穩步推進農業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其中,推進農業產業化對於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具有基礎性作用。目前,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業投資和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力量,但其投資規模有限、積累速度較慢,而農業龍頭企業具備資金技術、生產組織、市場開拓等優勢,可以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功能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具有推動規模化生產、打造農業產業鏈、完善市場流通機制等功能,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將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引入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二是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發揮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優勢,合理組織安排生產,改變農業低水平競爭的局面﹔四是通過開拓市場擴大農產品市場容量,增強農業和農戶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這些功能和作用,特別是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生產基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目前,農業產業化的模式主要是“公司+農戶”和“公司+專業合作社”。這種以契約對公司和農戶進行約束的產業化模式,在理論上可以實現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但在實踐中由於農戶與公司存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在利益分配中時常出現矛盾。特別是當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時,經常出現違約問題。同農戶相比,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處於主導和強勢地位。應採取經濟手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它們與農戶、合作社簽訂規范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降低農戶生產風險﹔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約束農業產業化各參與主體的行為,消除導致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出現利益分歧的因素,使雙方形成獲取長期合作收益的穩定預期,從而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能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聯結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服務組織,支持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和“農產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組織模式。
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龍頭企業不是單純的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還擔負著其他方面的使命,如要為農民提供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配套服務,使農民的生產符合市場的要求﹔帶動農民走向市場,破解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幫助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的收益﹔等等。龍頭企業的經濟利益要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同時,農業龍頭企業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扶持,可以以較為優惠的條件進行融資。所以,農業龍頭企業理應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在經濟目標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應採取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措施,引導和促使龍頭企業真正做到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真正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中堅力量。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