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近現代西方漢英詞典編纂

董方峰  2012年04月12日11: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漢英詞典的編纂始於西方來華傳教士和漢學家,1949年以前,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漢英詞典幾乎全部是他們所編纂的。這些詞典為所處時代的中西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直到今天,其中多部仍在不斷重印並被廣泛使用。透過這些詞典,我們不僅可以借鑒西人編纂漢英詞典的經驗,也可以管窺19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語言和文化的變遷。

  19世紀初:漢英詞典編纂始於外國傳教士

  歷史上第一部漢英詞典是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纂的《華英字典》(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這部詞典共有3個部分,分為6卷,自1815年起在澳門出版,直到1822年全部出齊。第一部分是3卷本,按部首順序排列,是以《康熙字典》為藍本的《字典》。第二部分為2卷本,按讀音字母順序排列,以康熙年間中國學者編纂的《五車韻府》為藍本,並以同名出版。第三部分為1卷本的《英漢詞典》。這部詞典部頭龐大,凝聚了馬禮遜本人和眾多助手的心血,出版后大受歡迎,之后的漢英詞典無一例外地都受其影響。直到今天,《華英字典》依然是人文學科的熱門研究對象,已由我國大象出版社在2008年影印出版。

  1842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出版了一部小型《漢英字典》(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該詞典按部首排列,內容基本上是對《康熙字典》的翻譯,另外從馬禮遜詞典和別的地方補充了一些短語例子。該詞典釋義和例証簡單,幾乎沒有語法、用法和文化信息,影響力有限。

  19世紀末:漢英詞典編纂日益成熟

  1871年,就職於中國海關的英國人司登得(George Carter Stent)出版了《漢英合璧相連字匯》(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Pekinese Dialect),該詞典按讀音字母順序排列,出版后大受歡迎。后來加拿大人季理裴(Donald MacGillivray)購得該詞典的著作權,並進行多次修訂,於1911年推出更名的修訂版——《華英成語合璧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 with Supplement of New Terms and Phrases)。修訂版收錄大量當時的新詞匯,如有限公司、債權、公益、國債、拍賣、保險、博覽會、自治、殖民地、法制、選舉權、議員、議院、紅十字會、社會主義、唯物主義、自然淘汰等,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政治風貌。

  1874年,美國傳教士及漢學家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出版的《漢英韻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收字與體例以中國學者樊騰鳳的《五方元音》為基礎,注音取長江以北之平均音,兼顧官話、古音、主要方言。釋義方面則參照了《康熙字典》以及麥都思對《康熙字典》的翻譯,詞源方面參照了《藝文備覽》。該詞典注音、釋義、例子均較為簡潔,在全書的一致性、編排的科學性方面比之前的漢英詞典有很大進步,問世后廣受關注,被譽為“多年來新教與天主教傳教士們工作的集大成之作”。

  1892年,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的巨型漢英詞典《華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問世。該詞典收漢字13838個,按讀音字母順序排列,注音系統採用翟理斯自己改進的威妥瑪氏注音法,並且注出多種方言讀音。該詞典釋義詳細,例証充分,對文化負載詞的解釋尤其詳細,如“精衛銜石”條的釋文追本溯源長達16行,“北京”在歷史上的60多個不同名稱也收羅無遺。這部《華英字典》首版為兩卷本,1912年又出版了三卷本增訂版,直到1968年還在美國重印,堪稱20世紀上半葉最流行的漢英詞典。

  這一階段還出現了幾部小型漢英詞典,如《康熙字典撮要》(The Concise Kanghsi Dictionary)、《學生常用4000字袖珍漢英詞典》(The Students’ Four Thousand Tzu and General Pocket Dictionary)等,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美國傳教士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91年出版的《中英袖珍字典》 (A Pocket Dictionary(Chinese-English) and Pekingese Syllabary),該詞典收字較全,檢索方便,還提供了大型詞典的參照方式,是當時西人學習漢語的重要參考書,在海外曾多次重印,直到今天依然在國外銷售。

  除了上述這些官話漢英詞典外,西方學者還編纂了不少方言漢英詞典,但由於各種歷史因素的影響,這些方言詞典一直未能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事實上,這些詞典不僅可供詞典學借鑒,更重要的是,它們記錄了漢語方言的歷史形態以及近代中國各地的歷史風貌,其寶貴價值不應受到忽視。

  20世紀以來:最新理念和技術引入詞典編纂

  進入20世紀后,中國人開始登上漢英詞典編纂的舞台並逐漸成為主角,但這一時期仍然有數部西人編纂的有較大影響力的漢英詞典,如美國傳教士芳泰瑞(Courtenay Hughes Fenn)1926年出版的袖珍版《5000字典》(The Five Thousand Dictionary: A Pocket Dictionary and Index to Character Cards of the Yenching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該詞典是基於他為其負責的北華協和語言學校編寫的教材編纂而成,信息量較大,特別適合初學中文者,問世后受到歡迎,並由眾多學者多次修訂重版。

  1931年,澳大利亞傳教士馬修斯(Robert Henry Mathews) 在鮑康寧的《漢英分解字典》基礎上歷時三年修訂出版了《漢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Compiled for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在1942年為適應當時美國本土對漢英詞典的迫切需要而影印出版了芳泰瑞和馬修斯編纂的這兩部詞典,其后又對它們進行了修訂再版,參與修訂者包括華裔學者趙元任。直到今天它們還在不斷重印,影響甚大。

  1996年,美國漢學家德范克(John DeFrancis)主編,多位中外學者共同參與的《ABC漢英詞典》(AB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並於1997年由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影印出版。這部詞典被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譽為漢英詞典史上的一座裡程碑。該詞典收詞范圍廣泛,特別注意收錄新詞新義和反映中國文化傳統的詞語﹔釋義准確簡明,並標注詞性和使用范圍﹔以單一字母順序排列,檢索便利﹔漢語拼音規范,嚴格遵循最新公布的漢語拼音國家標准﹔每個條目均提供簡體字、繁體字、異體字等各種信息﹔以計算機輔助編輯,充分體現了信息化時代詞典編纂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可以預期,未來由中外學者合作,充分利用最新詞典學理念和技術的漢英詞典還會繼續出現並成為市場主流。

  盡管當代學者對西人編寫的漢英詞典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它們對於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促進中西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早期漢英詞典編纂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西方人學習漢語。上述的一些詞典直到今天依然被很多外國人用作漢語學習的參考工具,其編排體例、釋義、信息取舍等符合西方學習者的習慣,對當代漢英詞典的編纂依然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即使在中國國內,西人的漢英詞典也有一定的認可度和市場。而且,這些詞典集成了西方和中國詞典學的成果,又往往體現了最新的詞典學和語言學理念,以及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未來的漢外(外漢)詞典將更多體現這種趨勢。此外,通過這些漢英詞典,我們可以窺見19—20世紀西方漢語觀的演變過程,西人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興趣點,他們對漢語言的描寫方法、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變化的記錄與態度等,這些也都可以成為單獨的研究問題。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