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程中,一種日益突出的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實體經濟低收益率與流通領域、虛擬經濟中的投機炒作所形成的高收益率之間存在巨大的收益差。這個收益差可以定義為收益寬幅現象。收益寬幅現象的存在導致實體經濟領域的資本非正常地流入虛擬經濟,進而產生資產泡沫、通貨膨脹,影響經濟平穩運行與經濟結構調整。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必須加大對收益寬幅現象的調控力度。
資本具有逐利性,具有獲取超額利潤的沖動。適當的超額利潤可以刺激經濟發展,也是資本優化配置的動力。如果超額利潤來源於技術創新、品牌效應、勞動生產率提高,那麼就是應當鼓勵的正常的超額收益,可稱之為收益常幅現象。收益常幅現象能夠引導資本合理流動,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能夠刺激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從而有利於宏觀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收益寬幅現象原本是指相同金額的貨幣存入銀行獲得的低收益與投資房地產獲得的高收益之間的巨大收益差,后引申為等量資本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中獲得的收益差過大。根據理論研究和實際經驗可以推定:4倍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是收益寬幅的邊界值,如果出現高於銀行存款年利率4倍以上的收益率,就意味著出現了收益寬幅現象。把錢存入銀行獲取利息是保守型投資者最願意選擇的理財方式,當投資回報率大於銀行存款年利率4倍以上時,風險回避型投資者就會變成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如果投資收益率進一步上升,就會變成非理性投資者。當非理性的投資、炒作吹大資產泡沫時,高利貸就會產生﹔舉債經營導致企業財務風險和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凸顯,經濟運行就會積聚風險,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難度就會加大。
在地產、樓市“高燒”期間,由於土地、房產升值過快,隻要買房置地就會坐收漁利,所以,收益寬幅現象誘導企業紛紛涉足房地產行業。企業依靠房地產的快速升值獲取大量收益,並把含有泡沫的房地產用作抵押以獲取銀行信貸資金。一旦房地產升值形勢逆轉,企業就會因為大量資金已變成不動產而出現流動資金短缺、財務風險顯現問題。同時,收益寬幅現象會激發銀行向房地產行業發放信貸資金的熱情,並接受含有泡沫的資產作為貸款抵押,從而加劇流動性過剩,進一步吹大資產泡沫。這樣,收益寬幅與資產泡沫相互加劇,導致市場風險、金融風險積聚,經濟結構惡化。
在利率走低、房價上漲的過程中,投資者利用財務杠杆獲取資產投資的高收益,同時在流通領域借機炒作,如近年來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蘋什麼”等現象,致使物價持續上漲,而實體經濟則陷入成本上漲、收益率下降的艱難處境。農民種菜、種糧收入低和流通領域的高菜價、高糧價,也是收益寬幅現象的一種表現。物價上漲使得銀行存款利率相對更低,甚至出現負利率。由於在會計計量上採用公允價值計價,而公允價值計價並不能判斷高企的資產價格中含有多大的泡沫,因此,在企業財務報告中就有可能把大量的資產泡沫當作收益計入企業利潤,進而向市場傳遞樂觀信息,加劇投機炒作。這樣,物價上漲和會計上的公允價值計價方式會進一步加劇收益寬幅現象。
收益寬幅現象還為財務杠杆的過度使用以至高利貸提供空間,導致不勞而獲、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濫,一些實體企業放棄主業進軍房地產業甚至發放高利貸。而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上升,加之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生存艱難。
可見,收益寬幅現象導致社會資本脫實向虛,如不加以抑制,必然會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隻有控制收益寬幅現象,抑制資產價格泡沫,鼓勵實體經濟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為此,需要綜合採用市場工具和政策工具。第一,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保持正常資金供應,壓縮投機炒作和高利貸的空間。利率是調節資金流向最常用的市場工具。在特定時期,可以對實體經濟和房地產業實施差異化利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科技創新,鼓勵資本流向實體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第二,繼續堅持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是調控收益寬幅現象的關鍵舉措。第三,實行差異化稅率,鼓勵實體經濟投資以及產品研發、科技創新,抑制流通領域投機炒作和虛擬經濟膨脹。稅收具有引導社會經濟運行和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應研究征收資產稅和對高收益行業征稅的辦法。第四,穩定物價總水平。應採取綜合措施,管理好通脹預期,打擊流通領域投機炒作現象。第五,保護知識產權,使企業能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獲得高收益。第六,研究修訂公允價值計價方式,對金融資產採用公允價值計價時要求提供其歷史成本,充分披露物價變動對收益的影響,防止物價上漲以及資產泡沫扭曲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第七,進一步研究經濟均衡發展和收益寬幅的量化關系,建立量化的收益寬幅預測模型,為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提供理論基礎和調控依據。
(本文是河北省社科基金資助課題,作者為河北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