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哲學

回到過程哲學的原點

王立志  2012年04月10日09:07  來源:光明日報

  懷特海是以分析哲學為主流的英美哲學界復興思辨哲學的先驅,他所創立的過程哲學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過程哲學思考的問題來自哲學史,思想材料來自經驗科學,運思方式深受數學的影響。在自然機體論的基礎上提供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圖景從而擺脫機械唯物論帶來的思想困擾是過程哲學的根本任務。在進化論、相對論、量子論展現的動態宇宙中研究人類經驗的種種變化,探究理解事物性質的方式是過程哲學的內在動力。通過創造性地解讀從笛卡爾到休謨的西方哲學思想,使哲學回到通俗的構思方向上來,從而為西方文化的危機尋找出路是過程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

  后現代主義者、生態主義者都把過程哲學看作自己的理論源泉,他們對現實問題的興趣比對過程哲學本身的興趣要濃厚得多,結果過程哲學被他們發展成了一種平面化的運動。意識類型的改變,思維模式的更新、新生活方式的出現需要個體經驗的深度,隻有水平的鋪展而無垂直的提升,理論就不會對現實產生真正的效果。目前,國內過程哲學的研究已經跨越了譯介階段。深入到文本內部,尋找過程哲學深處躍動著的生機,探究“文本”與“現實”的深度關聯是國內過程哲學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離開過程哲學產生的數學、物理和哲學背景做平面式推廣是舍本逐末之舉。為此,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理解過程哲學的思想進路進行探討。

  過程哲學的數學根源

  懷特海和羅素在寫作《數學原理》時接受了康托爾的“無窮集合”概念。“無窮集合的數學如何可能”是《數學原理》研究的主題。如果把這本著作的目標設定為“把數學還原為邏輯學”,不但貶低了這部著作的價值,而且會誤解懷特海的全部哲學。懷特海不是一個邏輯主義者,他是一個應用數學家,他把適用於物理學的、具有豐富的經驗擴展性的東西作為思考對象。從開始寫作這部巨著之日起,懷特海就沒有參加批判其他數理哲學立場的哲學爭論,而是埋頭於構造數學全體的宏大體系。懷特海的這一思想旨趣可以看作是他后來在《過程與實在》中構造思辨哲學體系的前奏。

  在《普遍代數》的序言中,懷特海寫道:數學的理想是建立一套演算體系,明確地確認思維和外部經驗事件的序列,以便通過推論把能夠明晰描述的所有領域連接起來。一切嚴密的思考,除哲學、歸納推理和想象性的文學之外,都應是通過演算體系而展開的數學式的體系。盡管懷特海在后來的《數學與善》中強調“精確性是虛妄的”,但他把人類的智力活動當作“廣義的演算”這一基本思想方式卻從未改變。

  康德的著作對懷特海的思想發生了最為強烈的影響,他的全部形而上學體系是根據康德的構造觀念(訴諸一個自我組織、自我整合的原理)建構起來的。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加以注意:康德求助於人類有限的感性直觀形式,懷特海則求助於“積極的無限論”。“無窮集合的數學如何可能”和“純粹數學如何可能”的思考畛域是不同的。這是我們進入過程哲學的前提。時刻不忘懷特海是一個數學家,是領會懷特海所有著作布局謀篇的關鍵。

  過程哲學的現代物理學基礎

  20世紀的最初30年物理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現代物理學打開了一個我們的感覺無法達到的亞原子世界,我們隻能通過蓋格計數器、衍射圖像來感知那裡的運動。相對論和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動搖了牛頓機械世界觀的基礎:絕對時空觀、質密粒子、物理現象的嚴格因果性、客觀描述自然的思想。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迫使我們接受一個微妙的“機體宇宙”。在亞原子層次上,原子不再是堅實的實體了,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物質並不存在於確定的地點而是顯示為某種“存在的傾向”,這也就是說,微觀粒子時刻處於“待機”狀態。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亞原子粒子不是孤立的實體,而是觀察者與觀察對象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原子世界中無法把“我”和這個世界分開。宇宙不再是相互分離的“基礎建筑材料”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組成部分相互關聯的復雜網絡,與其說原子或基本粒子構成一個物與事實的世界,不如說它們構成一個潛能或可能性的世界。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能量是與運動及過程有關的一種動態的性質,粒子的質量可以看作是一種動態的模式與過程。存在的趨勢、粒子通過運動對限制作出反應、原子突然從一個“量子態”變換到另一個量子態,所有這些現象都有本質上的相互聯系。

  懷特海在《相對論原理及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中說,自然界的終極事實就是事件,相對性理論的本質就是用時間和空間詳細地說明事件。世界是無休止的事件流。事件的過渡構成時間,事件互涵的擴張構成空間﹔有時間只是因為有事件,除了事件,就不會有任何存在了。懷特海用四維的“事件原子”取代三維的“物質粒子”。動態宇宙的內在關系原理是過程哲學的存在論基礎。

  過程哲學與進化論的關系

  19世紀的機械唯物論隻強調了機體所適應的特定環境,使環境的固定性支配了一切,從而得出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結論,進化機制的創生方面卻被忽視了。懷特海關注機體的創生。機體是事件的集合,是一種關系模式。在這種意義上,創生意味著關系模式的更新。機體的持續性、原子性意味著它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模式,當這種關系模式轉變為另一種關系模式時,它的生命就結束了。與此同時,它成為新的關系模式的組成部分。在存在之網中,所有的機體都是互依的。懷特海的機體是有死的,但它們是不朽的。不朽的“機體”之間的關系不是機械唯物論視野中的“物—物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生命之間的“主—主關系”。從機體論的角度理解進化論,它就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宇宙圖景,而且意味著一種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由此,懷特海批評了歐洲的社會學家和政論家把注意力集中於利益的沖突,在決定商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時,把倫理觀念拋在一邊的做法。他認為,這是由於這些人宇宙觀中倫理維度的缺失造成的。

  懷特海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世界的可變性日益增強,可是人們卻用一種隻在固定環境論中才能找到根據的思想習慣來解釋這種可變性。如果一個社會的宇宙觀不能為道德倫理提供支持,這個社會的道德生活必然墮落。機械唯物論不能為內在的道德規律提供一個有力而清晰的宇宙論支持,傳統的驅動力已經失去了力量,文明需要一種建立在對宇宙的本質喚起敬畏的洞見基礎上的意義感。提供一種有宇宙論支持的倫理學,指引人的生活,讓絕望而迷茫的當代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意義,正是懷特海在分析思潮盛行的時代重建形而上學的根本動因。

  過程哲學的符號維度

  近代哲學最初和最困難的任務是要理解近代科學符號系統的真正意義和全部重要性。理解這種重要性的前提是找到獲得這種符號系統的方式和它原初的背景。懷特海認為這種精確的符號系統是通過“直接表象”這種知覺方式獲得的,它是對“因果效驗”這種知覺方式所獲得的具體世界進行抽象的結果。因果效驗這種知覺模式在傳統哲學中沒有受到重視,哲學家們輕視通過內在情感獲得宇宙信息,而把注意力集中於視覺方面。以直接表象為基礎的近代哲學由於把注意力放在了通過“直接表象”所得的幾何關系所揭示的世界,從而獲得了宇宙的清晰圖景,因而犧牲了這個世界的創造性、自我決定性,世界變為一個沒有生氣的世界。

  發現經驗世界中深密而恆常的東西,並找到它們與自己關聯的各種模式是人們探索外部世界、認識人自身的內在動力。懷特海在《思想方式》這本被他題名為“留給后世子孫的書”中講了三種創造的模式:強調、表達、理解。強調是獲取經驗的模式﹔表達是保存經驗的模式﹔理解是賦予經驗於意義的模式。理解意味著超越當下,獲得當下事態與將來關系的洞見。隻有在特定的視域中,理解和被理解者之間才會呈現出某種相互一致的自明性。我們所專注的那種觀念,以及我們放入微不足道的背景中的那些觀念支配著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恐懼和我們對行為的控制。我們怎樣想,也就怎樣生活。在特定的視域中,我們通過三種創造模式建立起了我們與世界的關聯,我們所能把握的是“流形”,是“過程的形式”,這些“過程的形式”象征著我們卷入其中的“文明的宇宙”。流形是用符號來表示的,符號、形式、觀念都是“能指”,過程和生生不息的世界才是“所指”。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