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社會

福利社會論要

韓克慶  2012年04月10日09:07  來源:光明日報

  福利社會的提出和類型

  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社會福利研究領域,國內學術界最近提出了“福利社會”這一概念,主張在政府主導下,建構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事實上,“福利國家”與“福利社會”的概念大同小異,“福利社會”的概念更多強調在社會福利中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多元參與,而“福利國家”概念更多強調國家的主體責任。

  丹麥著名學者埃斯平—安德森在1990年出版的《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一書中,首次提出“福利體制”的概念,並對福利國家做了三種類型的劃分:一種類型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模式,以瑞典、丹麥、芬蘭這些國家作為典型。在這種模式當中,國家通過高稅收來實現無所不包的、普遍主義的福利制度設計。另一種是自由主義的福利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的是在國家、市場、家庭責任劃分上,更多突出個人和家庭的作用,通過國家提供有限度的、對於貧困者的社會救助來實現的一種選擇性的福利模式。第三種是保守主義的福利模式,以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為代表。在這種福利模式下,注重集體主義,強調通過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來構建面向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福利體系。我們國家不是福利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那麼,從福利體制的類型劃分上,我們又將構建什麼樣的福利制度呢?

  中國社會福利的制度變革和特征

  從社會福利制度的變遷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學習蘇聯模式,在農村和城市構建了兩大板塊、低水平的但相對平等化的福利體系。在城市,針對勞動者是以國家保險為主體、以單位福利為補充的制度設計,輔之以針對少數貧困者(如城市“三無”人員)的社會救濟﹔在農村,則是一種以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福利。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典型特征是國家—單位保障下的普遍主義福利。

  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較大改變。許多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社會福利制度,面臨著制度基礎逐步瓦解、制度有效性明顯降低等問題,在更多領域則是制度扭曲或者配套制度殘缺不全。福利住房、公費教育也開始向市場化、商品化、私有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出來,構建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福利體系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歸納起來,當今中國社會福利建設具有如下兩個基本特征:

  其一,經濟發展主導的制度變革。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福利的變遷是政府主導或政治拉動的改革。從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出發,政治系統的變遷受經濟系統的影響,二者都有一個從分化到調適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社會福利的發展雖然最初是經濟改革或者經濟系統的變遷誘發的,但當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逐步分離后,現階段中國社會福利體系已經成為中國政治改革或者政治系統變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功能也正在或者已經從為市場經濟改革配套的經濟目標,轉向解決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正等多元社會目標。

  其二,急速擴張的制度體系。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福利出現迅速發展的特征,各項福利政策和措施進入快速擴張時期。在社會救助政策方面,中國政府先后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城市貧困家庭廉租住房制度、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在社會保險政策方面,201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在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進一步整合的基礎上,明確了養老保險逐步實現全國統籌,其他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制度的覆蓋面逐步擴大,將受益對象擴大至勞動者和公民,並且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責任,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定型。在農村社會福利建設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農村低保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等構成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的基本制度框架。

  建設一個有活力的福利社會

  所謂普惠型的社會福利,就是國家主導的普遍的、惠及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制度安排,至少是一種結果平等的、保証在市場經濟下貧富差距不那麼大、保証中下貧困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制度設計。但怎樣才算適度?“適度”涉及到中國的基本國情問題。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結構還是城鄉二元板塊,基本國情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建設一個福利社會的同時,不能不強調經濟發展,因為經濟發展是實現個人福利滿足的最好途徑。如果沒有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沒有經濟發展把蛋糕做大,福利社會隻能是空談。另外,我們國家社會福利體系的構建還處在建設中,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看到。但是,制度之間怎麼達到有效,怎麼完善?這些問題仍然是值得思考的。我們認為,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要從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以社會問題為導向,以促進公平正義為目標,最終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活力的福利社會。

  所謂有活力的福利社會的基本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經濟發展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這個口號到現在飽受爭議。但是,我們現在同樣不能倒過來說“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或者“福利優先、兼顧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到現在甚至以后多少年應該是整個民族國家發展的主體動力因素,不能因片面強調福利而滯緩了經濟的增長。

  第二,公平的分配機制。這種公平的分配機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勞動者收入報酬獲取的公平,也包括個人和家庭財富、財產分配的公平,還包括在社會資源的獲取方式上獲得機會的平等和公正。

  第三,主體多元性。對於福利社會本身來講,還要強調國家、市場、家庭共同對於個體福利的獲取和滿足的作用。政府也好,市場也好,家庭也好,都是充滿活力和能動性的福利供給的主體。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會保障系)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