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並不存在什麼邊界,也不可能有統一標准。文明不斷發展,科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和鄉村也永遠會在前進中發展。歸結到底,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不僅不求“快、大、洋”,要求“穩、全、文”,還要求不“死板”、要求“靈活”。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城市發展了,並不意味著鄉村就要消亡。城鄉差別主要是工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差別。如果兩者的勞動生產還有差異,城市和鄉村就必然不同。
城鄉差別和城市化是工業化的伴生物和結果。早在19世紀初期,歐洲國家的工業化帶來了城市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程。20世紀80年代,我國地理學者引進了城市化理論。其實,中國工業化開始時,已經走上了城市化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有了一些成功經驗,同時也伴生了一些問題。中國城市化下一步往何處去,學術界還有一些不同看法(如城市化步伐應該快還是慢,城市的布局、結構如何更好等)。盡管對中國城市發展的預期有所不同,但要有自己的特色這一點恐怕是一致的。
基於國情,城市化要反映中國特色,如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於歐美,小塊農地多,導致農民人口比重不可能太小(與國際上比較)﹔全國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城鄉布局結構也不一樣﹔總人口眾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可能會多一些﹔城市消費水平可能低一點(如住房等)。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全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城市應該如何進一步健康地發展,還需總結經驗和深入地研究探討。城市化涉及方方面面,影響深遠,必須進行廣泛的研究討論。筆者認為,還是要從實際問題和解決措施講起,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不能 “求快、求大、求洋”,而要“求穩、求全、求文”,即穩步積極,全面周全,有文化特色。
近些年,從我國城市化進程來看,有一些地區,每年城市化率提高3%—5%,乃至6%—8%。高城市化率帶來城市生產、財政、就業等方面的利益,但也帶來若干不利問題。比如,透支農民的長遠利益﹔易發城市病(大城市多了更是如此),如就業困難、貧富差距等﹔大拆大遷,浪費資源﹔城市過大、過密,影響大氣、水利和環保﹔城市生活高碳耗能﹔交通擁堵等。
應該怎樣保持健康城市化?筆者建議,城市化速度不宜太快,如預測每年1%—1.5%的增速,實際看來尚可。同時,城市化率最終目標也應低於一些高城市化率國家﹔城市規模避免過大,少發展特大城市,可建設城市連綿區(或城鎮密集地區、城市群地區)﹔通過規劃(區域規劃和城鄉規劃)發展科學合理的宜居城市﹔不求大拆大遷,減少碳耗和資源浪費﹔防止人口過於密集,節約能源,突出綠色和宜人﹔建設城市,同時建設好農村﹔提倡城市文化,保護歷史文物﹔解決好已進城農民的生活問題﹔縮小城鄉差距,進城農民就地取得與城鎮居民相同水平的收入,農民應共享城市化成果。
“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並不存在什麼邊界,也不可能有統一標准。文明不斷發展,科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和鄉村也永遠會在前進中發展。歸結到底,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不僅不求“快、大、洋”,要求“穩、全、文”,還要求不“死板”、要求“靈活”。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