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如何制造城市競爭力

吳建峰  2012年04月10日08: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核心提示】最近,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了“全球城市競爭力指數”報告,得出全球前120名“最具競爭力城市”。這裡筆者將對EIU“最具競爭力城市”位列前10的三個城市的成長經歷和發展經驗進行介紹。

  1 紐約的成功

  在EIU的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中,紐約位居榜首。該報告認為,紐約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由多樣性帶來的多元化就業機會和不斷的新想法、創造力,也正是這樣的文化及高品質的生活質量讓更多的人才匯聚在紐約,為紐約的城市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實,紐約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是美國經濟實力最強的10個城市之一。1961年,經濟學家B. Chinitz比較了紐約和匹茲堡的經濟增長,指出紐約發展成功的原因就是其具有多樣化的產業並充滿競爭。如紐約的成衣制造產業,主要是由很多規模很小且相對獨立的制造商組成,但是這些小型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孕育出了當地的企業家精神。就像A. E. Lefcourt從擦鞋做起,然后開辦了小型的制衣公司,最終成為名譽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建造商之一。M. Porter強調,競爭能夠促使企業不斷採用他人發明技術並努力提高,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增長。在過去幾十年裡,正是有了這樣的競爭氣氛,紐約人才有了舉世聞名的創新和創造能力,並保持持續增長的競爭優勢。

  2 波士頓的重生

  波士頓,位列此次排名第10位。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波士頓的人口不斷下降,與羅徹斯特、匹茲堡和聖路易斯等並列被稱為“衰退的城市”。但是, 2000年后,波士頓成功再生,一舉成為美國人均收入第八位的城市。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E. Glaeser在《再造波士頓:1630—2003》一文中梳理了過去300多年間波士頓經歷幾次衰退和不斷重生的歷史。他認為,波士頓的成功在於其具有通過產業結構轉型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再創造能力。19世紀的頭50年,波士頓擁有大量航海技能人群,於是波士頓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遠洋航海產業,將城市從美國重要的貨運港口變成重要的遠洋航海中心。當蒸汽機發明后,遠海航行的技能逐漸被蒸汽船取代。和塞納姆(Salem)、新貝德福德(New Bedford)等海運城市不一樣,波士頓利用逃難而來的愛爾蘭移民在技術上的優勢和海運貿易積累的財富,大力發展工業制造業,成功轉型為工業城市,繼續保持很長時間的經濟繁榮。

  后來,由於氣候寒冷、制造業向境外轉移、汽車的出現以及高稅收和管制限制等原因,波士頓開始進入衰退——1910年波士頓是全美第五大城市,1980年時美國有19個城市的規模大於波士頓。面對這樣的困境,波士頓再次調整了產業結構:放棄制造業,積極發展技術經濟。波士頓接受過大學教育者比例在北美都市中居於前列,於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本方面的優勢,專注於技能型服務產業的發展。通過這樣的轉型,1980年以后,波士頓的人口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再次成為全美競爭力最強的城市之一。

  3 新加坡的崛起

  和歐美老牌城市不同,新加坡是新興城市的杰出代表。在這次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中,新加坡位於第三位,是亞洲最有競爭力的城市。EIU的報告認為,新加坡在物質資本投入、金融成熟度、體制效率、環境保護以及全球吸引力等方面表現十分突出。

  新加坡的崛起在於其能夠拓展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享受全球貿易帶來的好處。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建國。新加坡面積較小,國內消費市場相當有限,獨立后更是失去資源豐富的大面積腹地。意識到這樣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利用獨特的地理區位,果斷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政策,響應全球市場需求,通過吸引外資來獲取技術和知識。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行多樣化工業發展政策,推動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80年代以后,新加坡開始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成為那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抓住全球化良機,通過發展與本國經濟相關的外部型經濟來提高經濟競爭力。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鼓勵本國企業外包一些生產流程到要素供給比較豐裕的國家,促進本地企業走向產業鏈的高端,獲取更高附加值﹔另一方面,新加坡充分利用中國、印度、越南等國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來為本國經濟服務。突出案例就是在這些國家發展產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亞洲金融危機后,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外向型經濟的不足,開始逐步調整發展戰略。通過調整匯率政策、財政政策,強化本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植本地企業等方式,來重新煥發新加坡經濟,並取得很大成功。2000年以后,隨著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新加坡政府開始投入大量資金提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力資本,打造知識經濟,包括培育本地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提高本地技術能力、拓展本國人力資本、積極吸引外國優秀人才。通過這些持續努力,新加坡在全球競爭中依然保持其高競爭力和領先位置。

  上述三座城市的發展經歷,揭示了保持城市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幾個共同要素:開放且貿易,充分利用和提高本地技能水平,保持多樣化的本地產業結構並適時調整。

  (作者系復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