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空間轉向的意義不僅在於哲學社會科學以自己的方式及時而深刻地回應了當代社會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諸多重大問題,為人們理解時代、世界、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更在於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開拓了一條與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相貼近的新路徑,為哲學同地理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進行跨界互動、跨學科創新提供了一種可能。
關注時代重大問題,與當代社會思潮進行深層對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路徑。20世紀中后期,隨著全球化、城市化、身體化等問題的出現和研究,當代社會理論發生了重要的空間轉向。在這樣一個問題域中,把握空間轉向的內容、實質及其方法論意義,對深化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我國社會理論的時代創新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方法論上,空間轉向標示著一種新的理論態度與研究進路。如果說,過去的社會理論主要以進化論為基礎,更加強調時間的一維性,變革的一元性、強制性,制度與形式的標准化,那麼,以空間意識為基礎的社會研究,則更加強調地理、景觀、身體、文化等的多樣、多元,強調尊重、保護對象與主體已然存在的個性、權利、特殊性。在這個意義上,空間轉向具有深厚的后現代意蘊。如果說,強調時間性的社會研究譬如注重標准化、大規模生產的“福特制”,那麼,強調空間性的社會研究則譬如注重個性定制、個性化生產、個體化滿足的“后福特制”。
空間轉向的意義不僅在於哲學社會科學以自己的方式及時而深刻地回應了當代社會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諸多重大問題,為人們理解時代、世界、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更在於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開拓了一條與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相貼近的新路徑,為哲學同地理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進行跨界互動、跨學科創新提供了一種可能。
正如“后福特制”的興起並不意味著“福特制”不再有意義與作用,空間維度的顯性化也不意味著時間維度、時間性研究將失去價值。在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時間性研究與空間性研究的雙向反哺中,面對目前時間維度、時間性研究的相對強勢,可以預期,在未來數十年中,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各學科仍將繼續進行空間轉向,產生諸多關注具體空間問題的新成果,誕生空間研究的諸多新范式、新思潮。
在正在展開的諸多形態的空間理論中,一個不可缺少並需要加強的部分是城市哲學。二戰以后,與大規模的重建以及科技進步、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相同步,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化是一個地理、景觀等物質性空間,這是一個社會結構、生活樣態等非物質空間的綜合性的空間重構與建構過程。正如貝利在《比較城市化》中、列斐伏爾在《空間生產》中、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所指出的,城市化在具有正效應的同時,也具有深刻的代價與負效應,在給人們帶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導致了對生態、文化、觀念等的破壞。如何把握城市化以及城市的本質,必將成為人們亟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在列斐伏爾、哈維、索亞等具有馬克思主義學術背景的學者推動下,諸多領域的學者以城市化、城市問題為論域與研究對象,重新反思空間的本質與時代特征,實質性地發起、推進了空間與城市哲學。雖然學界目前還未十分自覺地使用“城市哲學”這個范疇,但反思當代社會理論空間轉向的主要內容與趨勢,概覽當代空間研究相關著作,我們可以發現:空間理論、空間研究正日益聚焦於城市化及城市問題。沒有城市意識、不關注城市問題的社會理論將在相當程度上失去時代性與現實性。離開了城市問題這個關鍵詞與問題域,對空間轉向的理解將是不完整的甚至抽象的。
自覺建構城市哲學,其根本動力在於城市問題本身的重要性、迫切性。如果說,19世紀社會發展與現代性的重要標示是工業革命﹔20世紀社會發展與現代性的重要標示是科技革命﹔那麼,在21世紀的今天,社會發展與現代性的重要內容與標示就是城市革命。因此深化城市哲學研究,是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使命。
推動我國社會理論空間轉向的路徑主要有兩種:其一,譯介西方空間轉向的相關著作,評價、把握其源流、特征、趨勢,以此為我國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提供思想資源﹔其二,直面中國正在遭遇的諸多城市變遷等空間生產問題,在解答困惑中實現理論的創新。在二者的互動與統一中,城市問題是我國社會理論空間轉向的核心動力。
推進我國城市哲學研究,其意義不僅在於開拓我國哲學發展的新空間,更在於為深化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甚至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話、互動、跨界創新,提供了一個維度、態度和平台。城市問題、城市社會建構關乎世界未來,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具有復雜性、綜合性,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學科所能參透的。建構一種具有跨學科性又沒有學科歸屬與學科邊界的一般城市學、一般城市論,對把握城市本質、城市社會建構規律具有基礎意義。這樣,城市哲學雖名之為哲學,在本質上卻並不歸屬於目前學科專業分類的哲學,而是代表一種綜合性、超越性、整合性的研究態度、研究方法、研究視閾。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哲學系、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