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馬克思一生留下大量手稿,大部分手稿字跡潦草,多用個性化縮略詞,或使用德文、英文、法文和其他多種文字,給后人的整理和編輯工作留下了很大困難。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搜集、收藏和整理。為此,在黨中央的支持下,中央編譯局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建設,其中也包括對珍貴文獻和手稿的收藏。中央編譯局圖書館現珍藏有兩份珍貴的馬克思手稿:一份是1876年10月16日馬克思寫給友人托馬斯·奧爾索普的信,另一份是1878年6月25日馬克思寫給英國周刊《自由新聞》主編與發行人科特勒·多布森·科特勒的信。這兩份手稿可稱為是鎮館之寶。
培養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筆跡辨認專家
馬克思一生留下大量手稿,大部分手稿字跡潦草,多用個性化縮略詞,或使用德文、英文、法文和其他多種文字,給后人的整理和編輯工作留下了很大困難。
馬克思的妻子燕妮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馬克思謄清文稿,以便他人能看懂。燕妮和馬克思相繼去世后,恩格斯又為整理馬克思的手稿不懈工作了12年,耗費了大量心血。
恩格斯在其生命的最后幾年,感到自己已不可能完成整理馬克思留下的龐大手稿的任務,必須在有生之年培養出能夠辨認馬克思手跡的后繼者,他選擇了考茨基和伯恩施坦等人。
后來,為了辨認這些天書般的手稿,世界各國都專門培養有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筆跡辨認專家。俄國人保爾·韋勒爾擅長辨認馬克思的經濟學筆記,英國人哈維擅長辨認恩格斯的手稿,蘇聯人尼娜·伊爾伊尼奇娜能夠對馬克思恩格斯各種筆跡進行辨認,她對馬恩手稿的辨認工作做了44年,一直是這個領域的頭號蘇聯女專家。
為了識別馬克思恩格斯的筆跡,柏林馬列主義研究院甚至還專門聘請了一位多年在刑偵部門從事筆跡辨認工作的專家庫特·米勒,他編輯的《米勒字母表》成為辨認馬恩手稿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為保存手稿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手稿是馬克思恩格斯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為了保存馬克思恩格斯手稿,許多人歷經艱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馬克思逝世后,他的手稿由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保管。恩格斯去世前立下遺囑:將馬克思的手稿和書信歸愛琳娜,這部分手稿在1898年愛琳娜逝世后轉歸德國社會民主黨。恩格斯除私人信件之外的全部書信、手稿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通信和全部藏書,都歸德國社會民主黨保管。
1932年1月底,希特勒在杜塞爾多夫工業俱樂部發表演講,明確表示:“我們下了堅強的決心,要在德國把馬克思主義連根拔掉。”納粹從圖書館等一切公眾場所清除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焚燒同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的歷史文獻。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面臨被毀掉的危險,更不要說在德國進行編輯和出版馬恩的著作了。
林登街3號是德國社民黨執委會的機關大樓,這裡保存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為避免馬恩的遺著受到侵害,一場驚心動魄的保衛手稿行動開始了。
一場驚心動魄的手稿保衛戰
檔案館館長約翰·欣裡希森決定將馬恩的遺著轉移到他的一個老朋友油漆工老約尼在路德街開的店鋪中。由於店鋪又潮又濕,不適合手稿保存,同時,手稿隨時都有被沖鋒隊和黨衛軍發現的危險。老約尼找到一位社民黨的盟友格哈德·布賴特沙伊德,后者又找到他青年時期的朋友格哈德,在其父親達維德·扎洛蒙家裡,手稿得到很好保存。
由於扎洛蒙是猶太人,手稿的保存還是存在風險。手稿在德國很不安全,布賴特沙伊德后找到丹麥社會民主黨人漢斯·漢森,后者建議將手稿運至弗倫茲堡再轉至丹麥保存。
作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之一,理夏德·漢森知道一條連接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和丹麥的秘密“邊界小徑”,納粹對此一無所知或者知之不多。
1937年7月中旬,理夏德·漢森通過中轉站基爾將手稿從柏林運至弗倫茲堡。手稿的運輸路線大體如下:柏林→基爾→弗倫茲堡→奧爾胡斯→哥本哈根。
手稿在運至弗倫茲堡后,需要跨境從弗倫茲堡郊區哈裡厄斯費爾德(今名為哈裡斯勒)運至奧爾胡斯(奧爾胡斯又譯“奧胡斯”,在丹麥日德蘭半島東岸,濱奧胡斯灣)。
在丹麥的社會民主黨人烏費·安德爾森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將手稿進行轉移。弗倫茲堡的漁民漢斯·約翰遜用他的小帆船運送了部分手稿。丹麥的一些社會民主黨人乘海灣渡輪帶出一部分手稿。工人運動員也幫忙,他們在邊界附近舉行德意志和丹麥的劃船競賽時,也帶出一部分手稿。其中大部分手稿是由威廉·施梅爾帶到丹麥的。他是哈裡厄斯費爾德的區部主席,白天他在自己的工作場所干活,夜間背著背包穿越沼澤地。最初是一個人,以后當必須加快運輸速度時,他就和許多男女同志一起運送。
到1933年11月份,手稿全部運至丹麥,存放在哥本哈根的丹麥工人地方銀行的保險櫃裡。遺稿沒有一張落到法西斯警察和海關官員的手裡。1938年,流亡的德國社會民主黨面臨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其領導人將這批財富以7.2萬荷蘭盾的價格永久賣給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
鎮館之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入侵荷蘭后,曾佔領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並動用武裝力量到處查尋手稿,卻一無所獲。實際上,在此之前,手稿已轉至英國,由牛津大學教授科勒保管,這些手稿最初放在哈羅格特浴場,后放在牛津。二戰后,這些手稿又重新回到阿姆斯特丹。目前,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保存著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約三分之二的原始手稿。
另外約三分之一的手稿於1935—1936年轉移到莫斯科,目前由俄羅斯社會和政治歷史檔案館保存。馬克思私人藏書歷經磨難,分散各地,殘缺不全。已知的部分分別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德國特裡爾馬克思故居研究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院、波蘭國家圖書館和東京圖書館等地,很多已經成為重要文物。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編譯局)
(責編:秦華)